宿州的“新追求”:打造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
又到了曬“成績單”時候。
“初步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300億元,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1.76億元,增長4.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8.2%,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1月13日,宿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宿州市市長王啟榮作政府工作報告,披露了上述數據。
千方百計夯實產業支撐,千方百計聚焦項目賦能,千方百計擴大招引成果,千方百計豐富服務業態,千方百計提升城鎮品質,千方百計推進鄉村振興,千方百計厚植生態底色,千方百計增進區域合作,千方百計深化改革創新,千方百計繁榮社會事業——報告用十個“千方百計”回顧了宿州市2023年拼經濟、促增長、惠民生、保穩定所做出的努力。
2023的成績亮點也撲面而來:
入選國家級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實現“零突破”,4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5家企業6次上榜全省民營企業百強。成立皖北首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院。光伏發電裝機282.9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55.4億千瓦時、全省第4。獨立建成全省首個直通上海雙路由架構網絡,入選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
331項重點工程加速實施、完成投資403.5億元。獲評全國綠色出行創建達標城市、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
肉牛飼養量26萬頭、生豬出欄450萬頭、肉蛋奶總產99.5萬噸,均居全省前列。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5%,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350家、全省第一。預制菜產業園建成投用,預制菜企業達122家,產業規模131.2億元、全省第一,獲評中國預制菜創新發展示范基地。
建立宿州淮北毗鄰跨界林區聯合林長制,蕭縣林業發展中心獲評安徽唯一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實現“零突破”,獲批省級企業研發中心12家。887家企業納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增長99.3%。新設經營主體11.2萬戶、全省第3,總量達66.3萬戶、全省第4。安徽自貿試驗區宿州聯動創新區加速建設。成立全省首個地級市“畝均論英雄”改革服務聯盟。
2024年,宿州市怎么干?
新的一年,宿州錨定“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戰略定位,聚焦“追趕蘇北、領先皖北”總體目標,以建設“三基地”、構筑“三節點”、夯實“兩支撐”為重要抓手,打造“一城兩區三基地”,沖刺全國百強市,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宿州。
報告提出2024年宿州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同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節能減排完成年度任務,主要動態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
奮力聚產業,奮力抓項目,奮力擴內需,奮力強開放,奮力深改革,奮力提能級,奮力促振興,奮力促振興,奮力惠民生,奮力防奉獻——“十個奮力”下,建設現代化新宿州的新畫卷上看點滿滿:
產業上,堅持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不動搖,深入推進“5512”產業工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做大做強制造業主導產業集群,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30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制造業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超25%。實施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高質量發展行動,“一縣一業”發展縣區“當家產業”。支持埇橋區聚焦高端制造和綠色智能家居做大產業集群,碭山縣推動綠色食品和醫療器械等產業聚鏈成群,蕭縣推動功能性新材料和精密化零部件制造等產業集群式發展,靈璧縣打造百億級軸承產業集聚基地,泗縣打造汽車零部件(農機裝備)和光伏制造產業集群,宿州經開區做大做精醫藥化工產業集群,宿馬現代產業園區建設綠色造紙產業集群,市高新區打造算力產業集群。
項目上,把上項目、增投資作為經濟工作頭等大事,持續提高轉化率、開工率、竣工率、納統率。
全面落實重點項目分層分級調度、季度觀摩等機制,實施億元以上重點項目超1000個。加快建設市高新區鈦創新能源、泗縣萊卡織造、埇橋區遠景風電等重大項目,促進錢營孜電廠二期擴建、泗縣泉為綠能二期等項目竣工投產,實施一批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力爭利用省外資金突破千億元,推進專精特新倍增行動。
打造中心城市上,瞄準“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目標,突出以城促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加快建設近悅遠來的宜業宜居城市。
深入落實“大宿城”發展戰略,實施主城區重點工程207項,年度投資301.8億元。開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38個,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4所、中小學校31所。對標新型建設城鎮,四個縣實施四大類重點工程102項,年度投資178.5億元,推進合新高鐵泗縣段、宿靈泗輸變電、蕭縣奧特萊斯、靈璧縣新型產業基地等工程建設,促進新碭山中學、蕭縣鳳城醫院、泗縣中心養老院等建成投用。支持泗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推進10個樣本小城鎮建設。
夯實“三農”上,接續實施“六大行動”,全面促進“五個振興”,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大力實施“噸半田”建設行動,建設高標準農田37.1萬畝,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積極打造國家、省級良種繁育基地。實施“秸稈變肉”暨百萬頭肉牛發展行動,肉牛飼養量29.5萬頭、出欄量12.8萬頭,穩定生豬等畜禽生產。新增產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2家、產值超30億元加工園區1家、省級長三角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超5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至360家,農副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面向滬蘇浙地區年銷售額達500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