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 魚翔淺底
浙江桐廬:讓“一灣碧水”成為致富“源頭活水”
“小河清清大河凈,池水渺渺凈漣漪。”如果把河湖看成水生態系統“主動脈”的話,那小溪、小水溝、小池塘則是水生態系統中的“毛細血管”。小微水體是地表水的最小單元,卻直接影響著河湖的治水效果。
近年來,杭州市桐廬縣緊抓“截、清、引、修”四字方針,以水清流暢促水體凈化,以水清岸綠促環境美化,以親水模式促產業轉化,開創了小微水體“整治—提升—轉型”的治水提質新模式。
每年夏季,來桐廬親水嬉戲的游客絡繹不絕,富春江鎮蘆茨村便是熱門“親水點”之一。近年來,當地村民依托好山好水發展民宿產業,蘆茨村的名氣不斷壯大,村民的日子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桐廬縣以“先行先試”理念打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打造五水共治“治水先行秀水先享”治理成果示范區,以治水促進旅游經濟、生態經濟,切實讓桐廬的一灣碧水變成了推動產業發展、促進村民致富的源頭活水。
分水鎮小源村原本是一個養豬“臭臭村”,通過關停養殖場,實施小流域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全面提升了水環境質量。伴隨環境的改善,該村借助整治后的水環境資源,打造集吃、住、游、樂、養為一體的珊瑚嶺鄉村度假景區,規劃出水上運動、休閑垂釣等親水旅游項目。景區營業以來,每年接待游客量約15萬人次,集體經濟也由零增加到40多萬元。
全縣主要河道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及以上;將“清三河”工作延伸至小溪(溝、渠)、池塘等小微水體;提出“全縣域、全天候消滅Ⅳ類及以下水體”工作目標……桐廬縣循序漸進推進五水共治各項工作,今年更將小微水體生態化修復項目納入杭州市“五水共治”(河長制)工作“一區一品”考核項目,納入全縣九大重點攻堅戰——美麗生態提升攻堅戰“水之美”行動。
自推進“五水共治”工作以來,桐廬縣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水岸共治,綜合施策”“生態為先,修復為主”“統籌協調,全域推進”的原則,推進小微水體生態化修復工作。全面推進工業污染整治、農業污染整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河道整治、“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等。
治水是系統工程,不僅要提水質,更要筑風景。走進江南鎮環溪村,村民家門口一個個種植著各類花卉綠植的“小花園”格外醒目,這是村里的“污水處理池”。
早在2009年,環溪村就開始推行“人工濕地”生活污水處理模式,陸續建了9個生活污水池,其中2個是微動力太陽能處理模式,7個是人工濕地模式。村民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全都注入污水處理站。當年環溪村就成功爭取到了打造全國最清潔城市示范點項目。
桐廬縣小微水體生態化修復采用人工濕地、生態浮島、水生植物種植等科學技術方法,建立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利用生態化護坡技術進行生態改造,修復水岸生態。
截至目前,已建有人工濕地1644個、生態浮島108個,不僅凈化水質,恢復水體生物多樣性,還形成完整的生態修復系統。同時,依水建設休閑綠道、景觀綠化帶、驛站等配套項目,對周邊景觀和整體生態系統進行優化提升。
2017年,桐廬縣以整治后的小微水體為基礎,以生態化修復全覆蓋為目標,提出打造五水共治成果“治水先行秀水先享”示范區,充分發揮區位、水質等優勢,打造了天然浴場、嬉水樂園、鄰里中心、水產養殖示范中心以及最美漁牧農莊五大類精品示范點108個,串點成線,形成38個治水轉型綜合體,不僅極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也讓村集體經濟、村民增收致富的道路變得更寬更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