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共富新路 來料加工為浙江泰順開辟新“錢途”
早上6點半,浙江省泰順縣泗溪鎮下村洋村村民田錦秀像往常一樣起床、燒飯、送孩子上學后,便從家里出發走向了熟悉的地方——同鑫鞋包來料加工廠,開始一天的上班時間。
“燒完飯、打掃完衛生,再搞點‘來料加工’,賺點小錢,做工、顧家兩不誤。”田錦秀家中有兩個孩子在念書,她在鎮上租房子陪讀,家庭的重擔全都壓在了在外打零工的丈夫身上。如今,田錦秀一邊陪讀,一邊在來料加工廠上班,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元,正好抵了房租還能補貼家用,這份工作對田錦秀來說可謂雪中送炭。
眼下,在浙江泰順,像田錦秀一樣從事來料加工的村民超過3500人。來料加工正成為泰順農村富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就地創業就業的重要渠道。“來料加工業的發展,成就了一批經紀能人,富裕了一方百姓,讓泰順農村變得更加和諧穩定。”泰順縣農業農村局扶貧服務中心主任徐小天說。
村民家門口的“致富經”
作為典型的山區縣,泰順眾多百姓一度“窮在山上”。2003年,本著“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的移民原則,泰順在浙江省首創“一鎮帶三鄉”移民模式,啟動建設司前畬族鎮左溪大橋北的峰門一期新村,由此開啟了浩浩蕩蕩的生態搬遷實踐。
下山容易,但村民們搬到中心鎮和縣城后,如何“穩得住、富得起”?除了推動養蜂、蔬果、茶葉等綠色產業大發展外,扶持來料加工業也成為增加農戶收入的重要抓手。
因為不想坐吃山空,司前畬族鎮峰門村夏春嬌一家在還沒開啟生態搬遷之前,就主動下山去往溫州瑞安闖蕩,20多年在外經商也算小有成就,開了一家服裝加工廠。去年,家里的老人念叨著要落葉歸根,回泰順司前居住。為了滿足老人家的心愿,夏春嬌和丈夫舉家搬回了司前,同時也把自家的大博服裝加工廠也“搬”了回來。
夏春嬌經營的服裝加工廠。人民網 王蕭蕭攝
“鎮里很支持我們辦廠,還減免了場租,以前在瑞安那邊一年僅場租就要十幾萬元,現在只要七八萬元。”夏春嬌說,如今的服裝加工廠規模雖然比不上瑞安的廠子,但每天也能趕制七八百條褲子,一年下來也有20萬條褲子的產量。加工廠除了四五個從瑞安帶回來的熟練老技術工外,剩下20多名工人全部是從附近村鎮招來的。
“咔嚓咔嚓……”65歲的村民夏松玉一手拿著剪刀,一手拽著西褲的褲腿,熟練地將褲子上的線頭剪掉,她的腳邊已經堆滿了厚厚一沓西裝褲,這些都是她一早的勞動成果。
村民夏松玉在剪西裝褲的線頭。人民網 王蕭蕭攝
“我雖然年紀大了,但也閑不住。孫子自從上了幼兒園后,空余時間多了起來,來這里剪剪線頭賺點零花錢,這樣也能減輕子女的負擔。”夏松玉說,加工廠的老板娘很照顧她,給她安排的是最輕松的活,也沒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所以只要家里沒什么事,她就來這里坐上幾個小時剪剪線頭,一個月下來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來料加工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技術要求不高,加上簡單、易學,一經引入,便廣受村民歡迎。自從有了來料加工,留守的老人、婦女,一有空閑時間就做工,形成了“時時處處無閑人、農民充分就業”的局面。
像大博服裝加工廠這樣的來料加工點,在司前畬族鎮共有14家,產值每個月達到了1200萬元,為周邊356戶農民提供了就業門路。
“自從發展了來料加工業,村民們比收入的多了,打麻將、賭博的少了;互助解困做好事的多了,打架斗毆說是非的少了,全村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司前畬族鎮工作人員表示。
經紀人搭起致富橋
來料加工經紀人是聯系市場、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橋梁紐帶。他們從企業拿到訂單和原料,回到村里后再組織留守勞動力按照訂單要求加工生產,最后將產品返回企業。
泰順縣泗溪鎮同鑫鞋包來料加工廠負責人李守同就是這樣一名來料加工經紀人。李守同原本在溫州瑞安的一家成品鞋廠工作。2017年,該鞋廠領導應邀來到泗溪鎮考察,最終決定在這里建一個鞋面來料加工廠,管理這家來料加工廠的重擔就交給了李守同。
李守同負責的同鑫鞋包來料加工廠,解決了2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人民網 王蕭蕭攝
和別家來料加工點層層分包的模式不同,同鑫鞋包來料加工廠直接承接鞋廠的訂單,因此李守同手里牢牢掌握著固定客戶的訂單,不愁接不到單。但與此同時,廠商對來料加工點的制鞋工藝水平也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
鞋面的加工與服裝等產業不同,工序復雜嚴謹,一旦做錯就無法返工,且會造成鞋子質量不達標。因此,李守同會對所有來廠里工作的村民進行崗前集中培訓,把制作鞋面的工藝手把手教給村民。統一培訓后,根據村民的技術水平和年齡段,再進行工種分配,反應遲緩一些的老年人主要做一些打包、理布的工作,手腳靈活反應靈敏的年輕人則負責鞋面的走線、縫制工作。
在李守同的監督指導下,同鑫鞋包來料加工廠已經形成了熟練的半流水線操作,一年能生產40萬雙鞋,產值達到80萬元,來這里工作的村民每個月至少也有2000元的收入,熟練工能達到四五千元的月收入。
村民在電動縫紉機上認真縫制鞋面。人民網 王蕭蕭攝
“鎮上的人看到來料加工點經濟效益良好,其他村民也開始辦起了來料加工點,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去來料加工點上班,這種帶動作用還是很明顯的。”泗溪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7年來料加工剛剛興起的時候,鎮上只有4家加工點,如今泗溪鎮大大小小的來料加工點已經遍地開花,數量超過了30家,帶動周邊鄉鎮2000余人就業,其中低收入農戶100余人。
從“在家務農”到“朝九晚五”,一間小小的來料加工點讓人真切地觸摸到產業助推民眾實現共同富裕的深刻變化。近年來,泰順縣積極引導鄉鎮根據地域特色,合理化布局,并引導經紀人對接上游企業,做強做大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模式。筱村鎮主攻鞋包制作,司前鎮以服裝加工為主,雪溪鄉重點發展電子產品加工……“一鎮一業”發展模式初步形成。
“如何做大做強來料加工產業,是我們泰順縣需要花大力氣寫的重要文章。上游對接好企業,才能有長期穩定的貨源生意;下游動員好村民積極參與,才能讓老百姓持續增收致富。”泰順縣農業農村局扶貧服務中心主任徐小天表示,接下來,泰順將加強各部門、協會的作用,通過政策支持、行業平臺等途徑支持有能力的來料加工企業主自行設計、自創品牌,從單一來料加工向成品制造轉化,引導初具規模的來料加工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大力實施扶優扶強工程,引導來料加工經紀人實行規模化生產,逐步向專業化、工廠化、塊狀化方向發展,實現來料加工業的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泰順縣來料加工經紀人共有119人,加工點118個,涵蓋鞋服、筆業、環保袋、電器開關、胸牌胸卡等眾多加工種類。2020年以來,泰順縣來料加工產值達3.37億元,發放加工費1.31億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達到1.58萬元,其中發給低收入戶617.61萬元,帶動1300人次低收入農戶實現增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