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城市穿上智慧“鎧甲”
杭州余杭“CT智治平臺”重塑城市安全運行模式
“愛橙街與良睦路交叉口有雷達干涉數據監測到存在輕微沉降、結合周邊在建工地施工、人為巡檢結果,判斷有可能因施工造成路面道路沉降。”近日,杭州市余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住建局、五常街道和環境水務集團紛紛簽收了一份三級預警事件,并迅速組成聯合小組商討出初步整改方案。
從發現、核實并落實整改,24小時內“愛橙街道路沉降”事件就得到了妥善處置。這是“余杭區城市安全運行CT”在現實中的一個智治應用場景。
眼下,余杭開啟了城市基礎設施大建設大開發新篇章,城市運行也面臨著多元而復雜的風險。抓住“智能+安全”的關鍵點,余杭創新開發了“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應用”,從海量復雜數據中高效提煉出滿足城市運行風險需求的預警、研判和處置能力。
把城市看成一個有機體,余杭區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應用就是“鎧甲”,發揮著“防護罩”的作用。“兩個月來,我們歸集了15萬條基礎數據和1000萬條監測數據,將數據充分融合碰撞,使這些數據不再‘單獨作戰’。”余杭區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裘望說,希望以數字化手段推進城市安全和社會治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種城市運行模式的重塑。
在余杭區應急管理局的展示大屏上,可以看到遙感、傳感、視頻、人工巡查等監測點如“毛細血管”般密布在轄區全域。余杭結合本地區情況,率先聚焦道路、管線、橋梁、危房、山體、堤壩等6大安全風險重點領域,實現實時情況可視化。
依托這些細監測“神經末梢”,余杭通過“全面體檢+重點復診”生成全區風險態勢“體檢報告”。同時,針對發出預警的風險點位,通過數字孿生和數據碰撞進行深度研判,形成詳細的“診斷報告”,作為處置決策的依據。當發生預警事件,平臺可一鍵派單至主要責任部門與配合單位,并聯動多部門和基層力量快速處置反饋。
“一級預警派單5分鐘之內簽收,1小時之內反饋;二、三、四級預警1小時之內簽收,24小時之內反饋。”余杭區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應用項目負責人盛碧云說,根據預警事件等級,平臺會自動推送城市安全運行責任報告,以日提醒、周反饋、月通報形式有效傳導至責任部門,并針對逾期未處置事件開啟督辦環節,進行靶向跟蹤,實現個體事件閉環處置。
自今年6月試運行以來,余杭區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應用已有效預警122次,風險主動預警準確率達90%以上,城市安全運行監測成本下降三分之二以上,風險平均處置時間壓縮六成以上,讓“城市安全”看得見、摸得著,防得了、控得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