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大領域安全運行
杭州余杭:數字“慧眼”給城市做“體檢”
道路塌陷、橋梁損壞、堤壩隱患……這些城市運行中的安全風險,猶如人體的病癥,威脅著城市的安全運行。
有沒有可能像人做體檢排查病癥一樣,對城市進行“體檢”,早一點發現可能的安全風險?
今年以來,在推進數字化改革中,杭州市余杭區探索開發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場景應用,率先聚焦道路、管線、橋梁等6大安全風險重點領域,嘗試為城市“體檢”,以實現安全風險的早預警早處置。
道路出現沉降
大數據分析后自動預警
8月初的一天上午10時許,余杭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的沈益斌在浙政釘上收到一條提示:愛橙街和良睦路交叉口附近出現沉降,需要立即處理。與他一同收到提示的,還有該區住建局、五常街道和環境水務集團的工作人員。
當天下午4時許,這處道路沉降就被及時處置,地下管線也未發現破損,周邊深基坑施工也未發現異常。“這個提示太管用了,以前我們光靠人力巡檢,肯定沒那么及時。”沈益斌說。
而發出這次“愛橙路道路沉降”預警的,就是余杭的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場景應用。“這是經過各項數據碰撞后,系統自動生成的預警,經過分析研判后,一鍵推送給相關負責人。”余杭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余文權介紹。
“雷達干涉監測到這一區域近半年出現25毫米的沉降,超預警值。結合周邊有基坑開挖等情況,這些數據碰撞到一起,系統自動觸發預警。”余文權說。
預警發出后,分析研判中心的工作人員就通過數字孿生技術,詳細查看這一區域的地下管線和周邊500米范圍內的地下施工、主要建筑等情況,經過綜合研判和現場確認后,一鍵派單至主要負責部門和配合部門。
這才有了上述四個部門聯合及時處置愛橙街和良睦路交叉口附近沉降的一幕。
為城市“體檢”
率先聚焦六大重點領域
在城市運行中,安全隱患的全面排查和管控整治始終是難點、痛點。
以余杭為例,該區目前有在建工程1200多個、城市道路440公里、地下管線5600公里、橋梁近700座,但傳統監測手段不僅覆蓋面小、成本高、效率低,更為重要的是部門間信息共享不暢、協同機制不健全。
“余杭區委主要領導提出,城市的安全治理能否像人做體檢一樣,發現有問題的地方就發出提示,進行‘復檢’,‘復檢’確認后立即處置。”余文權介紹,結合該區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優勢,經過一段時間的攻關,城市安全運行CT智治場景應用就誕生了。
據介紹,該應用的頂層設計,可以概括為“1+3+6”。
“1”即一個整體智治駕駛艙,包含各個子場景的基本情況、綜合數據、預警信息等,已接入浙政釘。
“3”即三個功能模塊,分別為CT預警、分析研判和聯動處置。
“6”指六個子場景。通過全面梳理112類城市安全風險及結合近5年各類事件發生頻率、影響后果,該應用以道路、管線、橋梁、危房、山體、堤壩等6大安全風險重點領域為切入點。
明確頂層設計后,大量數據開始導入。余文權說,目前,該應用已歸集15萬條基礎數據和1000萬條監測數據,形成城市安全數據專題庫,庫中數據會動態完善和增加。
發現問題早、準、明
構建風險閉環處置快
在余文權看來,這個應用的特點是發現問題早、準、明,聯動應急處置快。
據悉,根據動態數據碰撞,該應用會自動生成余杭區風險態勢“體檢報告”,有瞬報、日報、周報、月報。而對于報告中的“不良指標”——發出預警的風險點位,會進行“重點復診”,通過深度研判和實地探查等手段形成一份詳細的“診斷報告”,作為處置決策的依據。
自今年5月試運行以來,該應用已有效預警122次,風險主動預警準確率達90%以上。
此外,該應用還根據安全隱患的類型和風險程度,建立分領域、分區域、分級別的風險管控預案,逐一明確責任單位、協同關系、處置規范。
“有預警事件發生,就可以一鍵派送至主要責任部門與配合單位,責任單位必須在指定時間內進行處置與反饋。對逾期未處置事件,我們將實施跟蹤督辦。”余文權介紹,這構建了“多跨協同”的風險閉環處置機制。
余杭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將在實戰中迭代升級城市CT平臺功能和體制機制,為浙江打造平安中國示范區貢獻余杭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