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奏響“和合善治”曲 社會治理譜新篇
近年來,臺州市以獲批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為契機,深入挖掘和合思想精髓,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和合善治”提升幸福成色。
截至2023年,全市建成92個示范“和合街區”,把“與民共享,與民交心,與民協商”的和合理念融入基層治理的細枝末節。和合民主懇談,發軔于溫嶺民主懇談制,演繹基層治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和合調解,以和合調解服務團為依托,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共同打造基層“和合善治同心圓”……
臺州將“和合善治”理念貫穿市域治理全過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協同推進和合調解、和合民主懇談、和合共享法庭、和合信訪、和合警源聯治建設,將和合文化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勝勢,繪就一幅幅百姓和順、城鄉和美、政治和泰、社會和諧的優美畫卷。
以“和”為貴 和合調解共筑“連心橋”
近年來,以和為生、以和為貴、以和為泰、以和為美的“和合善治”調解模式,實現矛盾糾紛“發現在早、化解在小”。
2023年9月,在臺州市天臺縣三州鄉下屋村村道上,一名騎著電動車的村民與一輛汽車發生碰撞。鄉綜合信息指揮室大屏監控到這一事故,立馬協調交警、網格團隊、“調小青”等到現場調解,確認無人員傷亡,5分鐘內完成了事故處置,人員安全撤離。
在天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已成為常態,這得益于該縣成立的“和為貴”東部和合調解中心。通過建立跨鄉鎮聯合調解“1+4+N”工作模式,即1個東部和合調解中心,4個鄉鎮和合調解團,各村多個和合調解隊,創新“點單式”調解、“1890”響應等機制,專門調解跨鄉鎮區域內的各類矛盾糾紛。
以天臺為試點,臺州建立調解組織3588個,推動調解品牌工作室建設,獲評省級金牌調解工作室19家,全市各地和合調解蓬勃開展,遍地開花。
黃巖加快推進全省調解工作標準化改革試點,全區“萬人成訟率”連續6年下降;三門縣針對涉漁糾紛,鄉鎮漁港綜合管理站實行“港長調解制”;臨海深化“聯村調解工作站”建設,實現平安臨海“十九連創”;溫嶺創新“小板凳法”開展基層調解工作,有效破解家長里短難題……
在臺州的城鄉大地,深入企業工廠、田間地頭、百姓家中的調解員隊伍,將法理、情理、事理有機融合,如春風化雨,推動尋求糾紛化解的最大公約數。
臺州市通過構建“和合善治”調解模式,實現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最多跑一地”,成功獲得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稱號,和合調解工作法入選浙江省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2020年至今,全市共受理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案件30.18萬件,調處成功30.01萬件,調解成功率99.43%,調處金額達147.98億元。
以“合”為本 基層治理共繪“同心圓”
將和合文化融入社會治理理念,是臺州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大特色,也是最亮底色。
這些年,臺州將和合文化融入基層治理實踐,深入實施和合文化影響力提升行動,著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的“軟實力”,催生了和合民主懇談、和合街區、和合村居等一大批“和合系”社會治理品牌。
“整街搬遷到坊下街,鋪位咋安排”“修補攤要聚一起,分開傷人氣”……當面對話、共商對策,溫嶺市太平街道開展的一場民主懇談會,讓街道相關負責人和店鋪代表“當面鑼對面鼓”解決“修補一條街”整體搬遷事宜,讓“小修小補”的煙火氣安然存續。
1999年發軔于溫嶺的民主懇談制度,經過20余年的發展,從初期的懇談、協商,深化到參與各類決策性事務,最終成為一種成熟的模式在臺州落地生根,被全國各地競相借鑒。
如今在臺州,民主懇談有了“新談法”。溫嶺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加強預算審查工作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單元的銜接融合,打造預算審查監督數字化應用場景,人民群眾通過民主懇談,廣泛、真切地參與社會事務的決策、管理、監督,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善治;路橋區打造“街長懇談會”品牌,各個鎮(街道)每月開展“街長懇談日”,傾聽群眾急難愁盼。
將共享法庭融入街長驛站,調解員在線上遠程指導,確保在街區一線化解矛盾糾紛,這正是臺州創建“和合街區”的成果。如今,“和合街區”項目已入選浙江省“浙里城事共治應用”數字化應用場景建設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項目化管理清單,納入“一本賬”管理,并在全省范圍內推廣。
各縣(市、區)形成了獨特的和合街區模式:溫嶺以“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共同富裕”為主題,打造“攤助富”共同富裕樣板街區;玉環結合城市治理,探索建立街區商鋪“公示管理辦法自律公約”;椒江實行責任街長“一肩挑”,實現行政服務項目代辦“零次跑”……
處處和合,美美與共,和合善治之風已然激蕩山海之城,成為構建和諧之都、幸福之城的深沉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