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從“蘇大強”到“強富美高”
在“行”中,看見“進”的中國。今年5月,人民網啟動“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340名年輕記者,耗時2個月,走訪31個省區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余個基層一線點位深入采訪,“即采即發”“邊采邊發”,推出融媒體作品600余件,各平臺總閱讀量超11億。
8月13日起,人民網分“創新中國”“品牌中國”“投資中國”“活力中國”4個主題,陸續推出“行進中國”調研行系列深度報道,聚焦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案例,展現各地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常州一座生產動力電池的“燈塔工廠”,平均每秒產出1個電芯,其背后一個“萬億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南京小山村里來了“新村民”,帶來鄉村振興新場景,僅上半年的旅游收入就達2000萬元;
徐州持續修復治理采煤塌陷地30多萬畝,城市面貌從灰頭土臉到山清水秀,顏值、內涵直線拉升;
江蘇一家數字貨運平臺打造“紅色方向盤”黨建項目,引導司機一路播撒正能量……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宏偉藍圖十周年。十年來,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6個萬億元級臺階,總量居全國第二,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擁有5座萬億城、21個千億縣、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此外,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萬元,環境空氣質量連續3年達到二級標準,全省社會文明程度指數保持在90以上。
擦亮“強富美高”的時代標識,創新是江蘇的不二法門。近日,人民網“行進中國”江蘇調研采訪團走進江蘇的城市鄉村,深入車間田間,實探“蘇大強”邁向“強富美高”的創新實踐。
經濟更“強” 創新增添新動能
揚州市區向東,驅車半小時,跨過京杭大運河支流廖家溝,就到了“中國牙刷之都”杭集鎮。
上午9點,三笑綠色智能工廠里150臺機器人同時運轉,注塑機頂通過管道自動注料,熱熔后的塑料顆粒按照預設程序壓成一根根刷柄;機械臂梢旋轉,抓起刷柄半成品塞進注膠磨具,再拿出時,彩色刷柄嶄新“出爐”。
這是一間“黑燈工廠”,一名熟練工人可以管理4臺自動化注塑注膠機,產線24小時運轉,可以保障一天至少150萬支牙刷的產能。
如今,當地近百家中小牙刷生產企業中,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系統業已扛起牙刷生產線的大梁。樣式和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杭集牙刷“刷”遍全球,高達75億支的年產量占據了全國超80%、全球35%的市場份額。
制造大省江蘇,單品冠軍層出不窮,既有傳統產業,也有“新三樣”:全國超過半數的家紡床品產自南通;世界上每兩副新購鏡片,就有一副來自鎮江丹陽;全球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搭載常州制造的動力電池……
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工作。人民網 郜超攝
走進常州首座“燈塔工廠”——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百余米的動力電池生產線上,卷繞工序里高精度CCD相機對電芯逐個拍照,自主研發的圖像識別AI能瞬間鎖定微米級缺陷,并實時反饋到生產系統,自動糾偏。
“AI技術加持下,產線單體電芯的失效率,從百萬分之一降到了十億分之一量級。”該公司總經理陳凌說。
伴隨企業生產智造升級,其龍頭帶動效應也在彰顯。據了解,自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落戶常州溧陽以來,已有100余家動力電池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
新產業集聚新動能,助力常州邁入萬億城行列。去年底,江蘇省級層面出臺《關于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常州新能源產業有望在明年成為“萬億產業集群”。
當前,江蘇正聚力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加速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上半年,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326.3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7709.7億元,同比增長7.1%。
百姓更“富” 創新鋪就富民路
打磨、涂膠、填縫、加固、封層……馮婷婷手指翻飛,一副顏色鮮艷的穿戴式美甲逐漸成型。5年前還在圍著孩子和鍋臺轉的她,如今已是指尖掘金的弄潮兒。
在“中國水晶之都”連云港東海縣,從傳統水晶產業拓展而來的甲片美妝業,因為工藝簡單、時間自由,催生出“寶媽合作”的就業新模式。這是當地最近五年來新開辟的一條富民之道。
“寶媽們中午可以回家陪孩子,晚上在家也能做幾副。”馮婷婷創立了一家美甲品牌工廠,帶著30多個寶媽和留守婦女一起就業賺錢。“工資計件,每月到手六七千元是常態,有的員工甚至能月入過萬。”她說。
如今,當地從事手工穿戴甲的企業已有上百家,樣式設計制作團隊超200家,美甲師多達5萬人。日出產手工穿戴甲40萬副,年產量突破1億副,東海縣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手工穿戴甲市場之一。
一副閃耀指尖的穿戴甲、一朵清香撲鼻的梔子花,都能成為人們的創收新路。
南京浦口響堂村內來往不絕的游客。人民網 王丹丹攝
在南京浦口響堂村的“梔咖啡”,梔子花拿鐵是一款招牌飲品。花香與咖啡香交織彌漫,游客手捧一杯落座一處,靜靜欣賞窗外田園美景,愜意滿懷。
店長尹付山是首批入駐的“新村民”,初見響堂的情形歷歷在目,“交通不便,民居陳舊,村民大多以種植梔子花為生,每朵幾毛錢,鼓不了錢袋子。”
改變源于2020年,在這處森林覆蓋率超九成的山谷里,浦口區引進專業團隊著手打造“不一樣的響堂”,創新性引入藝術家、設計師、品牌主理人等“新村民”,咖啡館、露營基地、藝術館、特色民宿等一眾新興業態隨之落地。
“‘新村民’的加入,讓村莊變了模樣,打開了響堂人的思路。村民靠梔子花售賣搞起電商,開起農家樂,做起‘新生意’。”華光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曉玲說,今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000萬元,40多名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創業、就業。
新思路、新模式拓寬了城鄉居民的增收渠道。十年來,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72萬元增加到5.2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30∶1降至2.07∶1,是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村均集體經營性年收入超過230萬元。
環境更“美” 創新描繪生態綠
水鳥翩飛,池杉連片,徐州潘安湖波光粼粼。船娘朱雪寧泛舟湖上,帶游客前往湖中心的鳥島參觀,“鳥兒種類越來越多,環境自然是越來越好了!”
曾經“一城煤灰半城土”,而今“一城青山半城湖”,這是一座資源枯竭城市的綠色轉型實踐。近年來,徐州通過“挖深填淺、分層剝離、交錯回填”為核心的土壤重構技術,修復治理采煤塌陷地多達30.9萬畝,一道道城市瘡疤蝶變為一處處城市風景。
銅山區懸水湖畔,龜山采石宕口半山腰處,一座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宕口酒店格外引人注目,在織補宕口的同時造物設景;沛縣楊屯鎮的大屯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基地,5800多畝采煤塌陷地如今發展漁光互補,光伏板陣列恢弘,水下魚兒歡暢;賈汪區大洞山上,29萬株樹木蔚然成勢,斑禿山頭重披“綠衣”……
南通通州區益民水處理的花園式廠區。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在南通通州區益民水處理生態緩沖區,蘆竹、美人蕉、黃菖蒲、燈芯草等各色植物繁茂,水面更有睡蓮、荷花爭妍,儼然一個濕地花園。
每天,6萬余噸生活污水通過地下管道流進廠區,經凈化處理后,歷經10余種水生草本植物和花卉植物根系的吸附和自凈,達標后排放進通甲河。
“全天候24小時運行,全部實現了自動化控制。”通州生態環境局局長張健說,生態緩沖區在此過程中發揮了節水、減污、降碳作用,經過深度凈化的尾水可用作生態補水及景觀用水,回用率可達到28%。
“河水清澈,異味沒了!”附近居民俞成親眼看到家門口河道由渾變清,出來散步的人也多了。
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水韻江蘇的秀麗畫卷正鋪展開來。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全省PM2.5濃度改善54.8%,地表水國考斷面優Ⅲ比例改善49.5個百分點。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手可及,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5年超過90%。
社會文明程度更“高” 創新引領新實踐
高溫難耐的三伏天,外賣員侯曉婷在第15單送達后,就近來到泰州靖江市快遞外賣行業黨群服務中心避暑。
休憩的間隙,侯曉婷打開“啄木靖江”平臺,將隨手拍下的路邊一處窨井蓋外翻問題進行了反映。“享受休息驛站便利的同時,我們還能參與到文明城市創建和社會治理之中,很有獲得感。”她說。
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分布散、流動快,要想把大伙擰成一股繩,得有新法子。
2022年,靖江市率先成立江蘇省首個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綜合黨委。截至目前,當地已組建道路貨運、外賣配送等行業黨委2個、黨支部15個、黨小組18個,引導“兩新”群體更好地在市容秩序、環境衛生等領域發光發熱。
常州貨車司機劉永振在志愿獻血。受訪者供圖
同樣是“兩新”群體成員,常州貨車司機劉永振是一名黨員,20年間他堅持無償獻血,志愿參與過2021年7月河南水災、2023年8月東北洪澇等抗洪搶險。最近,他在首屆“運滿滿明星司機”評選中獲評“正能量達人”。
一個貨運平臺何以熱衷推優評先?在江蘇省總工會黨組成員張祖春看來,“這一群體常常被忽視,他們的付出和貢獻鮮為人知。”
據了解,2018年起,運滿滿著手打造“紅色方向盤”非公黨建項目,在江蘇省內成立13個“云上黨支部”,在全國設立47個貨車司機流動黨支部,引導超過2.4萬黨員司機亮身份、樹形象,致力于傳遞流動的正能量。
“兩新”群體涌起文明新風,這是江蘇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體現。如今,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創成全國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創建的“張家港經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馬莊經驗”影響廣泛,高質量發展成果在江蘇澆灌出了絢麗的社會文明之花。(呂騫、吳紀攀、李闊、李楠樺、王仁宏、謝地、許崢、張玉峰、王繼亮、鞠峰、張瀚天、余樂、郜超、王丹丹、徐晨曦)
點擊進入專題
【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