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寧海長街鎮:翠冠梨飄香富農家
近日,在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洋湖村寧海登喜翠冠梨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碩大飽滿的翠冠梨掛滿枝頭,圓潤的梨子與綠葉交相輝映,誘人的果香與豐收的喜悅彌漫整個梨園。梨樹下,果農們正忙著采摘、搬運,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今年的翠冠梨品質上乘,訂單絡繹不絕,一年的辛勞終于得到了回報。”該合作社副理事長呂春社表示,盡管受天氣等因素影響,今年翠冠梨的產量略有下降,但其口感和甜度均優于往年。目前,翠冠梨的收購價在每公斤6至7元之間,供不應求。
作為全國優質翠冠梨基地之一,目前洋湖村翠冠梨種植面積達1200余畝,產值突破1200萬元,每畝地產值上萬元。從昔日的貧窮落后村到如今的著名梨鄉,洋湖村村民們靠著這一棵棵梨樹成功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碩大飽滿的翠冠梨掛滿枝頭,果農們正忙著采摘。長街鎮供圖
20多年前,洋湖村并不富裕,村民主要種植經濟效益低的水稻和柑橘,收入微薄。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如今的合作社理事長陳兆雙,開始尋找效益更好的主導產業。他聽說寧波象山一帶有人種植梨,價格能賣到2元多一斤,遠高于種植水稻和橘子的收益,于是便帶著村干部外出多方考察,并于2002年從浙農大引種了“登喜新世紀82”翠冠梨,建成了翠冠梨基地。
“當時我們一口氣種了300畝,經過精細化管理,第三年就開始結果,為農戶帶來了200多萬元的收入。”陳兆雙回憶道。隨著第一批翠冠梨在洋湖村試種成功,2005年,洋湖村成立了合作社,主要從事翠冠梨的生產和銷售業務,涵蓋了全村1507畝的種梨面積和326戶梨農。“合作社成立后,我們實施了統一施肥修剪、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疏花整枝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翠冠梨的質量。”陳兆雙直言,合作社的成立改變了原先果農“單打獨斗”的經營方式,為集體合作突圍打下了堅實基礎。
同樣是在2005年,寧海縣果蔬市場與洋湖村結對,將翠冠梨推向全國市場。銷路的打開解決了農戶賣果難的問題。趁熱打鐵,合作社改變了原來手工分揀果子的落后方法,采用了選果機進行統一選果,提升了果品分級效率。合作社的運營更加公平公正,梨農與合作社的配合度也越來越高。2012年,合作社被評為“示范性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經營服務及銷售收入達到750萬元。合作社用這筆錢反哺梨農:每年兩次聘請農技專家到村里授課、選送村里的技術員到高校進修等。
碩大飽滿的翠冠梨掛滿枝頭,果農們正忙著采摘。長街鎮供圖
如今,經過20年的不斷摸索和發展,翠冠梨的品牌逐漸打響,知名度越來越高,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300多畝增至現在的1200多畝。
“洋湖村以前是茅草屋、爛泥墻,現在都造起了小別墅,這翠冠梨就是我們村的致富果。”“翠冠梨甜,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甜了。”談及種植翠冠梨帶來的變化,農戶們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現在我們種植翠冠梨的農戶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效益比以前強多了!”種了20年翠冠梨的農戶徐道通表示,憑著“致富果”,他每年都有八九萬元的收入。
“我們就是三條:干部帶頭、發展經濟、正面引導。”陳兆雙也是長街鎮“力聚田園”翠冠梨產業黨建聯建帶頭人,他早早就意識到,黨建工作是凝聚人心、管理團隊的重要抓手,有帶頭人、有目標,大家勁往一處使,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就不難實現。
2009年,長街鎮翠冠梨產業已經形成聚集度高、協作力強的格局,長街鎮便順勢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升級組建了翠冠梨產業黨建聯建,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紅色保障。這是長街鎮乃至寧海縣農業生產領域的第一個產業黨建聯建。
翠冠梨黨建聯建成立以來,主動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把產業鏈上的種、管、收、銷等資源聚集起來,以產業支部為橋梁、以抱團合作為手段、以產業發展為目標,逐步形成了種植不愁技術、生產不愁資金、銷售不愁渠道的新格局。
如今,翠冠梨產業已發展成為長街鎮的一大優勢產業,洋湖翠冠梨基地也成為寧海翠冠梨的龍頭產業基地,榮獲寧波市百佳精品果園、全國優質翠冠梨基地等稱號。洋湖村也因梨致富,在2015年就成了寧波市小康村。翠冠梨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甜蜜”產業。
這些年,翠冠梨給洋湖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但不滿足于單一產業的洋湖村,又將目光瞄準了預制菜這一“新賽道”——在梨樹底下種植芥菜。“翠冠梨到8月底就下市了,農戶正好可以在梨樹下種植芥菜,這樣既能保持土壤濕潤、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為梨樹間接施肥。”陳兆雙表示,對芥菜進行深加工等,可以讓農戶多一份種植收入。“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紅火,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呢。”陳兆雙說。(潘怡帆、胡丹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