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av,久久久这里有免费精品99,欧美人禽杂交狂配小说网

人民網
人民網

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家園(人與自然)

2024年02月12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站長王劍瓊正在維護自動采集設備。
人民日報記者 喬棟攝
圖②: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山管理站站長李建新(右)正在和同事一起巡護。
人民日報記者 朱磊攝
圖③:“最美基層環保人”、浙江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法規宣教科科長周正來(右一)在參加生態環保宣教活動。
受訪者供圖
圖④:浙江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新建村山頭梅花爭相綻放,美如畫卷。
胡學軍攝(人民視覺)

  編者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千千萬萬美麗中國建設者的不懈努力。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提出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行為自覺,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人民日報記者走近大氣本底觀測員、自然保護區巡護員、基層環保宣傳員等美麗中國建設的一線工作者,了解他們多年如一日堅守崗位建設美麗中國的動人故事。讓我們齊心協力,積極行動,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家園。

  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站長王劍瓊

  精細描繪“瓦里關曲線”

  人民日報記者 喬棟

  從青海省共和縣倒淌河鎮南行十來公里,便到了瓦里關山腳下。仰望這座海拔3816米的孤山,山頂的監測塔依稀可見。車往上走,7公里的石子山路繞行51個急彎,耗時將近50分鐘,才到達“云端”。

  這里是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是全球海拔最高、歐亞內陸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肩負著研究北半球內陸地區大氣成分變化及其環境和氣候效應的重任。它有個更為人們所熟悉的名字——瓦里關大氣本底站。山頂的塬面上,已建成生活區和工作區兩棟二層建筑。“這里的氧氣含量不足海平面地區的70%。氧氣雖然少,但絕對是最純凈的。”站長王劍瓊說。

  寒冬時節,氣溫低至零下10多攝氏度,日頭卻照得人睜不開眼睛。王劍瓊戴著一副深色眼鏡,來到室外采樣點撐起了采樣桿。隨后,他彎下腰,在采樣箱前手動操作,隨著機器運行,空氣源源不斷進入采樣瓶。王劍瓊說:“機器可以實現自動監測,但是人工操作也必不可少。一是保存當日采樣氣體,二是通過人工檢測氣體來檢查儀器是否精準。”

  每周,王劍瓊和同事們都要定點進行一次戶外監測。采集完樣本,王劍瓊來到實驗室,分析起樣本中空氣的成分:“我的工作就是為空氣‘體檢’,溫室氣體、氣溶膠、反應性氣體等都要檢測。”隨后,他還要把采樣瓶密封打包,寄到位于北京等地的氣象數據中心。

  王劍瓊帶領的團隊有7個人,2人一組輪流值班,一次次采樣、分析、對比,記錄下波段圖上細微的變化。“從20年前剛參加工作時,我就喜歡這里安靜的環境,踏實做好本職工作,并且開展科學研究。”王劍瓊說。

  瓦里關四周杳無人煙,幾乎與世隔絕。為了最大程度減少人為干擾對大氣成分的影響,瓦里關本底站周圍10公里沒有村落,周圍50公里沒有工礦企業,來的每一輛車都要預約登記……在實驗室里,氣相色譜溫室氣體監測系統、溫室氣體在線監測分析儀等先進設備,讓人眼花繚亂。每天,這里需定時傳送6萬多條數據,一條都不能遺漏。“這里的大氣數據,代表的是歐亞內陸腹地大氣本底狀況。”30年來,瓦里關“出品”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成為國際氣象界赫赫有名的“瓦里關曲線”。王劍瓊和同事們的堅守意義重大。

  在“云端”堅守,有時也會遭遇突發情況。兩個月前,一場降雪突襲瓦里關山。半夜,已經睡熟的王劍瓊被值班電話喚醒,“傳回北京的數據出現異常!”王劍瓊來到實驗室,操作儀器自檢一遍,沒有發現問題。他又打著探照燈,爬到了二樓天臺上,頂著寒風和大雪一臺臺排查設備,最后終于發現一個收集口出現跳閘,導致數據出現異常。問題迅速得到解決。

  王劍瓊已在瓦里關堅守20年。和剛來時相比,現在條件已好得多。“剛來時,不適應高海拔環境,整天頭痛欲裂,喝的水是水窖里的存水,每次喝之前得過濾掉表面的塵渣。”王劍瓊說,“現在水電暖一應俱全,屋內還有制氧設備,生活區和工作區分開,最大程度減少了對精準觀測的干擾。”

  生活區廚房里,鍋灶廚具一應俱全,但為了避免對大氣的污染,本底站內一般不炒菜,王劍瓊和同事們吃得最多的是速凍水餃和泡面。“今年我在山上過春節,自己動手包餃子。”這已經是王劍瓊在瓦里關山上度過的第八個春節了,“繼續當好大氣本底觀測事業的‘螺絲釘’,精細描繪好‘瓦里關曲線’,就是我最大的新年愿望。”

  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山管理站站長李建新

  用心守護鳥類樂園

  人民日報記者 朱磊

  江西省鄱陽湖南磯濕地,一望無際的蘆葦叢隨風蕩漾,小船在湖水中緩慢前行。

  “停!”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山管理站站長李建新喊道,“那邊是不是有個漁網?”蹚著齊膝深的水,李建新朝著疑似有漁網的地方走去,果然,是一個廢棄的地籠網,“枯水季節,遺留在深水區的漁網會漸漸露出來。鳥要鉆進去就出不來了。”

  長約8米的地籠,里面長滿了雜草,積滿了淤泥,李建新和同事兩個人一起拉都拉不動,只能用剪刀把地籠剪成一截一截,再收攏帶走。

  常年在保護區風吹日曬地巡護,不僅讓李建新皮膚黝黑發亮,還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2013年底,李建新考入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辦公室干了沒幾個月,他就來到條件最艱苦的南山站,在南磯濕地從事野外監測巡護工作。

  南磯濕地位于東亞至澳大利西亞水鳥遷飛區內,是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和中繼站。10年來,李建新一直堅守在這里,保護候鳥家園,守護候鳥安全。

  南磯濕地共設有3個保護站,根據各個碟形湖的位置,劃分了6條巡護路線,李建新所在的南山站負責其中兩條線路,每周至少外出巡護5次。

  “濕地路況復雜,很多時候都是汽車、氣墊船、步行接力才能到達,經常一不小心就陷進淤泥里出不來。”李建新說,在濕地里行走,看著只有幾百米遠,但走過去可能要幾十分鐘。

  南磯濕地有大大小小的碟形湖40多個,每個碟形湖面積從4000畝到3萬畝不等,是保護區主要的鳥類棲息地,也是李建新和同事們關注的重點。每次巡護都要檢查碟形湖是否有漏水、缺口,還要根據候鳥習性適時調節水位。“雖然辛苦,但是值得。”每次在野外,看到鳥兒在天空自在飛翔,是李建新最開心的時刻。

  “這些年,國家非常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再也見不到過去密密匝匝的捕鳥網,也看不到村民捕鳥。現在,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監測和科普。”李建新說。

  鄱陽湖是季節性湖泊,南磯濕地在豐水期沉入水底,枯水期浮出水面,留下湖泊、淺灘和草灘,每年到這里過冬的候鳥種類繁多,還有許多留鳥在此安家。

  “豆雁53羽,赤頸鴨5羽,蒼鷺2羽……”早上8點不到,李建新就和同事一起,在湖區用望遠鏡對候鳥和濕地生態情況進行監測,“早上它們還沒出去覓食,水汽也沒上來,視線更清晰。”

  李建新一邊調整望遠鏡焦距,一邊介紹鳥類監測的經驗,“首先用望遠鏡掃一遍湖面,了解一下鳥群總體情況。然后先數大的、再數小的,先數少的、再數多的。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了解濕地生態環境變化,及時調整保護策略,調控濕地水位,為候鳥留存適宜的棲息地。”

  “這些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候鳥越來越多,我們也越干越有成就感。”李建新說。現在,李建新認識的鳥類已有50多種,常見的鳥如小天鵝、雉雞、鶴等,他聽聲音就能分辨出來,已然成為半個候鳥保護專家。

  李建新和同事們的堅守,為鳥類和其他動植物守護好了家園。南山管理站剛剛進行的越冬水鳥調查發現,南磯濕地越冬候鳥增至16萬羽,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東方白鸛等多種珍稀鳥類,它們聚集在白沙湖、鳳尾湖等多個碟形湖內,在水天之間形成一道美麗的濕地風景,吸引著眾多游客來游玩觀賞。

  浙江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法規宣教科科長周正來

  當好生態環保宣傳員

  人民日報記者 顧春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日益提升,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作為一名環保宣傳工作者,浙江省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桐鄉分局法規宣教科科長周正來倍感振奮。

  2007年從事基層生態環境宣教以來,周正來累計組織宣傳活動1660余場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近年來,桐鄉市民的生態環境滿意度提升幅度居全省第一。2023年,在中國環境報社主辦的評選活動中,周正來被評為全國“最美基層環保人”。

  安徽籍的周正來當年轉業到桐鄉工作,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語言不通,“下鄉時,我講普通話,農村里老人家講方言,無法交流。我去找當地同事學,把翹舌音改平舌音,一點點過關。”

  2014年,桐鄉市推行垃圾分類,計劃建一個垃圾焚燒站,附近群眾有些抵觸情緒。“我記得,崇福鎮芝村村有一位馮大爺不理解,質問為什么建垃圾焚燒站污染空氣?”周正來回憶。

  一次次溝通,馮大爺的心結逐漸被周正來的誠懇“聊開”了。“這讓我深切感受到,只有誠懇聽取群眾的意見,和群眾進行充分溝通,才能取得人們的理解,從而順利推進環保工作。”周正來說。

  “這些年,桐鄉環境越來越美,我開展工作的底氣越來越足。”周正來說,最近去屠甸鎮榮星村,村民們說,沒人亂丟垃圾,垃圾分類成為習慣,村里像花園。

  2016年,周正來牽頭成立環保公益組織桐鄉綠桐田埂隊宣傳環保知識,開展環保活動,采取的方式是“同群眾聊天、談心,走進人們生活,走進人們心里”。

  綠桐田埂隊經常下鄉宣傳,到村口敲鑼打鼓把人聚起來,然后搞演出、放電影、放宣傳片。7年多來,綠桐田埂隊累計下鄉820余場次,發放宣傳資料21萬余份。“讓大家聚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環保意識,效果特別好。”周正來說。

  近幾年,周正來不斷探索新的宣教辦法,比如無人機巡河直播,邀請村民加入直播間等。村民感覺很新鮮,可以在空中看到河道和自家房前屋后,如果發現垃圾、污染等,就會現場通知村干部處理。

  多年從事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周正來總結出一套基層生態文明建設宣傳的好辦法:每年一本系統方案,市鎮村一支宣傳隊伍,統籌一組宣傳平臺,編制一套宣傳資料等。

  “這套辦法的核心就是必須和群眾密切交流,與群眾聊環保、拉家常。宣傳冊發放后,要和群眾一起聊其中的內容,不是一發了之。”周正來每年帶隊下鄉近200次,將桐鄉市200個村、社區幾乎都要走一遍。

  近年來,桐鄉市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持續提升,從2017年浙江省第八十五位,躍升至2022年的第十二位,提升幅度居全省第一。2022年,桐鄉“五水共治”群眾幸福感在嘉興市排名第一,“無廢城市”公眾滿意度在浙江省排名第三。

  “作為一名基層環保宣傳員,我將持續當好政府與百姓的連心橋,努力說群眾的話、說群眾聽得懂的話,讓生態環境宣傳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正來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2日 05 版)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