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飛機”到“修皮鞋” 這身紅馬甲他一穿就是20年
滿眼黃金秋意正濃,杭州市上城區采荷街道觀音塘農貿市場門外的一棵大樹下,快70歲的郭新寶正坐在鋪子的工作臺前修理著一雙女式皮鞋,滿地的落葉配合著工具的打磨聲沙沙作響。
郭新寶坐在工作臺前修理皮鞋。人民網 艾宇韜攝
工作臺前,“老皮匠修鞋鋪”6個字格外顯眼,下面還寫著“專業、誠信、價優”。“就是鞋跟有點脫膠了,其他地方倒還是蠻好的,老郭幫我補補唄,還能繼續穿……”一旁的老奶奶向老郭解釋道。點膠、磨平、風干……一系列操作不到兩分鐘,鞋跟又重新牢牢地粘在了鞋底。
“修鞋找他就對了,又快又好;修自行車、修拉鏈、配鑰匙這些活他也在行。我們社區少了他,還真沒第二個人能干得了。”正在旁邊閑聊的大姐附和道。還沒等老郭坐下,居民趙大伯拿著一雙運動鞋又找了過來,“大家都是老街坊了,我和他還都是社區黨支部的黨員,所以特別信任他。老郭的技術也好,以前還修過飛機咧!”
年輕時遠赴邊疆奮斗藍天
退伍后的他努力找到人生第二段起跑線
如今,除了一些老街坊,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天天擺弄鞋子、鑰匙這類小物件的老大爺,以前擺弄的可是“大家伙”。
1970年,還在讀高中的郭新寶報名參軍,最終從杭州地區數百人的候選名單中脫穎而出,遠赴新疆,成了空軍某部負責修理教練機的地勤兵。
郭新寶參軍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當時剛進部隊,老兵們都有點瞧不上我們這些城里來的新兵,我就暗暗下決定要好好學本領證明自己。”老郭回憶道。
在部隊里,他學到了很多專業技術,一年后就成為了骨干。憑著過硬的本領,在部隊的六年里,他發現和排除了許多故障,沒有出現過一起事故。“到后來,指導員晚上查寢的時候看到我被子踢掉了,會默默再幫我蓋好。”老郭表示,部隊的經歷塑造了影響他一生的性格。
1976年,老郭退伍后被分配到杭州一家鋁制品廠負責機器維修。因踏實肯干,他先后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團支書,后來還成了工會主席。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廠里的效益漸漸不行了,老郭經常待崗在家,妻子也面臨失業。為了養活一家三口,老郭只好另謀出路。
起初,老郭擺的是一個修自行車的攤子,每天六點便在路口撐起一把遮陽傘,一直干到晚上八九點。可由于看起來面生,大家都不太敢來攤子上修,接連幾天,鋪子收入只有六塊錢。
“當時我也沒灰心,在部隊時那樣艱苦的條件都待得住,何況收入還是能生活下去的,日子總會好起來的嘛。”老郭的堅持讓他最終抓住了機遇。2002年,街道幫他報名了失業工人培訓班,這讓他學到了不少創業開店的新思路。聽說杭州火車站有位修鞋本領很高的師傅,他便每天提早2小時收攤趕過去“偷師學藝”。十來天后,老郭的修鞋鋪便在家門口觀音塘小區附近開了出來。
郭新寶坐在工作臺前。人民網 艾宇韜攝
從年輕時的修飛機到后來的修皮鞋,在大家眼里,老郭手上物件的轉變不可謂不大。“其實,修鞋和修飛機、修機床沒什么兩樣。主要是要‘眼光尖’,現場看幾眼就能判斷出問題的關鍵點,然后就是運用工具’對癥下藥’,其實都是憑本事吃飯。”老郭說。
之后,隨著居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生活化,配鑰匙、修雨傘、修小家電等生意也都漸漸找了過來。看著都是相處多年的街坊鄰居,老郭也靠著自學專研的拼勁,紛紛接了下來盡力解決,“人生第二段起跑線”正式鳴槍起跑。
日子過好后更要回饋社會
他成為志愿服務隊的“全能擔當”
在鋪子門口的一顆大樹下,郭新寶一坐就是近20年。2004年,街道領導找到還在小區外撐傘擺攤的老郭,說小區里有一間12平方米的鋪子空出來了,若他有意向租下來,租金打折,每個月400元。就這樣,老郭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郭新寶站在修鞋鋪門口。人民網 艾宇韜攝
“他們看我是退伍老兵,又是下崗工人,對我很照顧。”老郭說,鋪子之前還是半人高的灌木叢,很影響視線,后面小區舊改的時候,街道把店門口的路面鋪平,還特意在門口的位置種上了一棵小樹苗,“現在,樹苗都長成了大樹。夏天,大家在門口等著就能乘乘涼,視野也開闊。”
對于大家的幫助,老郭也在用自己的行動繼續延續下去。走進修鞋鋪內,一轉頭就能看到墻上貼著的一張“杭州便民服務證”,由采荷街道頒發,“我修理的價格一般也就三五塊錢,別人有時候嫌給少了,我就會指一指墻上的證,證明我這里是公益性質的。”
“杭州便民服務證”上方還掛著一個相框,里面有三張照片:兩張是在省里市里獲得“最美退伍軍人”的頒獎現場,還有一張是和附近建蘭中學學生的合影。旁邊的房梁上還有這些年來獲得的“優秀志愿者”獎狀。
墻上的“杭州便民服務證”和獲獎照片。人民網 艾宇韜攝
搬進鋪子沒多久,采荷街道組建了志愿服務隊,老郭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通過參加志愿服務隊的活動,老郭的身影出現在社區、工地、養老院、火車站等各類志愿服務現場,靠著“啥都能修”的手藝,他成了隊伍里的“全能擔當”。
2013年,改建后的杭州東站正式投入運營,杭州市組建了一支旅客服務隊,老郭作為區里的代表也加入到這支隊伍。“有位旅客行李箱的拉鏈壞了關不上,急都急死了。別人帶他來到我這里修好了,一定要給我錢,可我還是拒絕了。他說到過全國很多地方,只有杭州有這樣暖心的便民服務。”這件事也成為老郭志愿服務工作中難忘的瞬間。
如今,作為一名老黨員、退伍老兵以及風行采東為老時間銀行志愿服務隊骨干,老郭也經常受附近中小學校的邀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學生們開展紅色教育。他的鋪子也成了街坊敘舊談心的會客廳,“之前有個認識的小伙子,由于工作不順,工資少了一大半,每天憂心忡忡的,我就和他講我剛開始擺攤的事情來開導他,他調整好心態,現在生活也漸漸緩過來了。”
郭新寶幫老街坊修理運動鞋。上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問及是否有計劃好退休時間,老郭擺了擺手,“我還年輕,這些事還干得動。”雖然已經和家人搬到了其他小區,老郭還是每天出現在鋪子門口,這里有他熟悉的老朋友和熱愛的事業,“我是一名退役軍人,在部隊和街道都受到了很多幫助,我要永遠為人民服務。”
如今,在杭州、在上城,越來越多的年輕血液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這些年來,從老中青代代接力45年的“最美涼茶攤”,到“看筧藍天”筧橋退役軍人社區關愛服務項目,從推廣無障礙電影、為視障人士架起視聽橋梁的雷鳴,到輾轉全國十地抗疫、用雙腳丈量風險區的“中國好醫生”陸群……“最美現象”在這座城市已成為“風尚”,“美”的種子隨風飄揚、處處生根,形成了一朵朵生命力極強的“蒲公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