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潯:“稻蛙”雙收 生態養殖“錢”景可期
“鏘!鏘!鏘!”日前,在湖州市南潯經濟開發區(東遷街道)塢仁村的稻蛙生態養殖共富基地,隨著幾聲鑼聲響起,十幾名農夫擼起袖子帶上工具,喜笑顏開地沖進稻田,蛙鳴聲、歡笑聲從層層金色的稻浪中傳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場景在這里重現。
走進基地內,120畝稻田被分割成一個個小方塊。農民一列排開,搶收著已經養殖成熟的黑斑蛙。
“我們的水稻,不打農藥、不施肥料,就靠蛙的糞便來供肥,一田多用,生產出的稻谷和黑斑蛙都是綠色農產品,很受市場歡迎。”基地負責人尤利郎介紹,基地以循環生態種養模式為主,黑斑蛙通過吃蟲,達到防治農作物蟲害的目的,它們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機肥,能夠提升土壤肥力。同時,田間生長的水稻又能為黑斑蛙生長提供遮陰休息的場所,既提升了農作物和水產品的品質,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
稻蛙生態養殖共富基地。宋豪亮攝
尤利郎介紹,像這樣采取“稻蛙共生”模式種植的水稻能賣到20元/斤,黑斑蛙視大小不同平均也能賣到30至40元/斤。老尤笑著說,按照畝產1000斤計算,2022年基地光黑斑蛙的產值就能達到300萬元以上。這對于第一年養殖黑斑蛙的尤利郎來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他計劃2023年將稻蛙養殖面積擴大到500畝。
2022年年初,尤利郎多方考察,在湖州市農科院的幫助下,建立了這片稻蛙養殖基地,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數百畝,發展稻田養蛙。“沒有養殖經驗,也沒有周邊可以借鑒的農戶,全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一點點探索、鉆研。”從7月指間大的蛙苗下田,到如今體態豐腴的成蛙,尤利郎付出了不少。
如今,才過去3個多月時間,基地的稻蛙產業已初具規模。目前,從該基地的訂單統計來看,黑斑蛙主要流向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地區的批發市場,按照基地日銷5噸黑斑蛙來看,需求量仍有較大拓展空間。這對于今后南潯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整體推進農特產品的全生態輸出提供了可能。接下來,該稻蛙生態養殖基地將以東遷街道為核心區,輻射周邊的鎮、村協同發展稻蛙生態產業。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蛙畝產突破2000斤,‘稻+蛙’整體畝產值突破8萬元。后續還會發展高端產業鏈,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真正帶動地方富起來。”談及未來的發展,尤利郎信心滿滿。(宋豪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