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生綃作戲臺 古人這樣拍“電影”
“三尺生綃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這說的不是別的,正是皮影戲。
白色的幕布上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角色,幕后則是一位位熟練地操縱著人偶剪影的演員。
“在古時候,皮影戲就是他們的‘電影’。”浙江海寧皮影戲傳承人郎章銘出身皮影世家,他說,“簡單地說,皮影戲就是一種通過燈光照射,將影子投射到幕布上,由演員在幕后操作皮影做各種動作,從而演繹故事的戲劇形式,這種形式也一直延續至今。”
皮影戲相傳最早起源于漢朝,它將剪紙等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戲曲、口技等表演融合在一起,具有獨特魅力。由于流傳地域廣闊,皮影戲形成了不同流派,海寧皮影就是南派的典型代表。
自南宋興起、傳承至今的海寧皮影戲,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相較于其他地方的皮影戲,海寧皮影戲在造型上有著重彩繪、少雕鏤、單線平涂的特點,保留了南宋時皮影團體——“繪革社”的遺風,在唱腔上,則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
“一部皮影戲的呈現首先需要創作劇本,有了劇本以后會根據里面的人物設計影偶造型、制作場景,制作完成以后還要進行配音和編排,最后才可以呈現給觀眾。”郎章銘說,就拿幕后演員來說,分為“上手”和“下手”,需要配合熟練才能將一臺皮影戲完美地呈現給觀眾,“演員從學習到可以上臺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去練習。”
劇團演員正在進行排練。人民網 章勇濤攝
郎章銘說,現在劇團里有20多人,包括演員、制作以及配音人員,從年齡上看,劇團人員包括老、中、青三代。除了內部傳承,他們也在向社會推廣皮影戲。“我們在海寧文化館定時開辦公益培訓,也在學校開設了相關社團,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學習。”郎章銘介紹。
對于未來,郎章銘很是憧憬,“現在我們辦演出,來看的小孩們對皮影戲很著迷,我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我也希望能為拓寬皮影戲市場出一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