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踐行“兩山”理念 還湖還景于民
春歸大地,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梅花漸次開放。臨水而植的梅花紅得似火、白得如雪、粉得柔嫩,充滿了靈氣,形成了西溪濕地獨有的“曲水尋梅”生態景觀。周末,不少市民游客走進濕地公園,乘著搖櫓船賞水觀梅,感受“疏影橫斜水清淺”的意趣。
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沿著綠堤、福堤,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濕地貴在原生態,原生態是旅游的資本,發展旅游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近兩年,當地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如今的西溪濕地,自然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水網、河道、水塘、潭池、灘涂、島嶼構成了獨特的水域生態景觀。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溪濕地不僅成為當地居民休閑與覓靜的空間,更為各地探索實踐濕地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思路與樣板。
既要環境美 也要生態美
空中俯瞰,面積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濕地水道如巷、河汊如網。711種維管束植物、898種昆蟲、193種鳥類,讓這里的一年四季野趣橫生、生機勃勃。
事實上,西溪濕地曾歷經幾度變遷。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西溪濕地以年均約1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縮,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多平方公里,縮減到2002年的11平方公里,加之當地村民養豬帶來的污染,這里的水質一度跌至劣五類,少數區域甚至魚蝦絕跡。
2003年8月,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通過農居搬遷、河道清淤、植物復種、生態駁坎、房屋整修等方式,逐步恢復和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2005年,“重生”后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開園。同年4月3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發出賀信:“實施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建設首個國家濕地公園,對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善杭州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具有積極的作用。”
10多年來,西溪濕地一直不斷探索濕地生態保護與發展、合理利用和精細化治理的新模式。例如,在堤塘邊打下柳樹樁,讓其生根發芽,在堤岸上盤根錯節,有益于豐富生態;將原生態保育區以及生態恢復區的部分封閉小面積水體連通,吸引水鳥棲息……以“繡花”功夫推動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為迎接2022年杭州亞運會的到來,2022年1月下旬,西溪濕地啟動了“小魚治水”新模式,在43個浮萍等水草比較嚴重的池塘放養魚苗1500尾,以維系水域生態平衡、凈化水質。
“我們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把原生態保護放在濕地工作的第一位。西溪濕地已成為新時代美麗杭州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湖西溪管委會黨委委員、副主任何蕾表示。
既要引客來 也要敢“拒客”
到河渚街乘坐氦氣球,欣賞“萬塘攬勝”景觀;去龍蝦灘拍照攝影,觀賞蘆葦叢隨風而舞;赴秋雪庵眺望遠方,感受靜謐的濕地美景……每逢節假日,赴西溪濕地休憩游覽的游客絡繹不絕。據統計,自2005年開園以來,西溪濕地累計入園游客約4500萬人次,經營收入約22億元,形成了投入和產出的良性循環,確保了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西溪濕地通過功能分區的方式,將自然區域劃為保育區,將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破壞的區域劃為恢復重建區,將人文歷史資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劃為‘人可進入’的合理利用區。”何蕾介紹,通過自然隔離,保育區限制或禁止人類活動,為動植物保留了一片自由棲息和繁衍的空間。而在合理利用區,做到應開盡開,進一步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盡管如此,在開放區域,西溪濕地也采取“有限進入”政策,以“濕地水體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濕地公園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為重要指標,控制游客數量,減輕西溪濕地的生態壓力。同時,完善水質、氣象、空氣質量等智能監測和管控設施,實現生態監測、生態旅游放得開、管得住。
為確保“還湖于民、還園于民、還景于民”,2020年10月,西溪濕地免票開放區域由原來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杭州亞運會之前,將對游步道整合提升,除了打造一條連接西湖和西溪濕地的人行綠道外,還要建設完成約18公里長的環西溪濕地綠道。”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既要會創新 也要懂堅守
2021年,一場以“弘揚西溪濕地文化歷史、民俗非遺”為主題的江南美學浸潤實景大戲《今夕共西溪》受到市場及業界的關注和好評。作為浙江省“四十百千”文旅重大項目和杭州文旅“金名片”重點培育項目,《今夕共西溪》運用全息音響系統、噴泉、霧森等科技呈現形式,為觀眾奉上一場沉浸式的視聽盛宴。這是西溪濕地通過演藝形式活化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有益嘗試。
“西溪濕地是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多年來,景區相繼建成了近50處自然和人文景觀,謀劃了‘蔣村龍舟勝會’‘五常龍舟勝會’等多項非遺相關項目,不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也推廣了當地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何蕾說。
為了擴大非遺的展示空間,西溪濕地還建立了河渚街、西溪人家等多處非遺文化展示點。在旅游旺季時,這幾處展示點游人如織,是景區最熱鬧的地方。在河渚街開店的“西溪小花籃”非遺傳承人俞小蘭用直徑不到兩毫米的竹絲,編織出精致的小花籃。她說:“這門手藝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我一定要把它傳承發揚好。”
如今,西溪濕地不僅是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寫照,也是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更是生態自然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走出了一條城市濕地可持續發展的“西溪路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