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運停擺,涉案標的物遠在海島,如何破局?
“孫法官,這棟樓就是陳某的房子,這邊是樓梯,這里是廚房,里面已經沒有什么東西了。”隨著調解員吳展的移動,攝像頭將涉案房屋的上下里外都拍了個遍。
“好的好的,吳師傅,麻煩您上二樓再看看。”在50公里開外的“漁港共享法庭”里,承辦法官孫素靜一邊朝著屏幕對話,一邊仔細地辨認著房屋構造與屋內陳設。
這是寧波象山法院石浦法庭近期受理的一起返還原物糾紛案件,但因為被告和涉案標的物均在象山縣漁山島上,案件曾一度陷入停滯困局。
漁山島位于我國東海疆領基線,接近公海,島礁棋布、暗礁林立、海水清澈,被譽為“亞洲第一釣場”,但是地處偏遠(距離象山縣石浦鎮45公里),需在海上顛簸兩三個小時才能到達,島上居民的出行全靠每兩天一班次的旅游快艇。而因天氣及疫情原因,從春節至今,輪船一直處于停運狀態。
正常情況下,承辦法官及原、被告雙方均須至島上對標的物進行現場勘查,眼下卻只能“望洋興嘆”。
“肯定還有其他辦法。”看著心急如焚的原告陳某,孫素靜多方打聽,得知漁山島的調解員吳展近期就在漁山島上,“有辦法了!”——借助“漁港共享法庭”多方連線,由調解員將涉案標的物的真實情況向法官及原告進行展示,從而再確定案件的審理方案。
很快,孫素靜聯系上了調解員吳展,指導其使用“海島共享法庭”中的“視頻會議”功能,并委托他將該案被告徐某也一起加入。
通過視頻完成線上勘查后,原告表示對標的物已基本了解清楚;被告承諾等島上船運恢復,原告及法官上島之后,他就會將標的物返還給原告,屆時雙方再簽訂協議;調解員則表示其將繼續協助法官進行案件調解。在聽完各方發言后,原告二度發言,表示待船運恢復后會優先考慮調解或撤訴結案。
一根網線連三地,一端屏幕聚四方。“共享法庭”的多維應用,不僅讓司法服務“跨越山海、展翅而來”,更能解群眾燃眉之急、另其滿意而歸。
在方便群眾訴訟、推動基層治理之外,“共享法庭”還向大眾展現了“山海亦可平,司法不孤島”的法治之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