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春走基層|數字化助力養老服務再上新臺階
到達杭州市西湖區靈隱街道東山弄社區時,兩位90歲以上老人杜錫炎和張世泰正在“新春送福”活動中為社區居民書寫對聯。靈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溫小云在一旁介紹:“像這樣的老年人參與的活動,我們街道還有很多。”
靈隱街道東山弄社區老人杜錫炎(91歲)和張世泰(93歲)正在書寫對聯。人民網 陳萬泉攝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早在兩千年前,《禮記》便對老百姓的老年生活有過美好的設想。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逐年增長,養老問題日益凸顯。2021年以來,在數字化改革的引領下,杭州市加快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用智慧化養老方式讓老年人老有所安、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家門口養老”正從愿望成為現實。
靈隱街道常住人口4.18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為10373人,老齡化比例達24.8%,是西湖區老年人口較多的街道之一,也是探索智慧養老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街道之一。
家住靈隱街道的81歲獨居老人陳雅仙突發心臟不適,緊急情況下,她按下了身邊的呼叫器。“接到老人的求助后,我第一時間聯系了街道和老人的女兒,并立即趕到老人家中,還好因發現及時,老人身體無大礙。”靈隱街道東山弄社區養老管家王景奇回憶。
在靈隱街道東山弄社區居民孫寶坤家中,記者發現了冰箱上和臥室門上裝有的門磁。靈隱街道靈頤管家項目負責人蔡欣辰介紹:“通過門磁監測到的次數,我們可以判斷老人的日常生活是否正常,若臥室門一上午都沒有開,我們便會第一時間通知養老管家前往老人家中查看。”
孫寶坤家中冰箱上的門磁。人民網 陳萬泉攝
像呼叫器、門磁、紅外感應器、網關、智能手環等居家安全照護設備,已成為靈隱街道一些老年人家中必備的設施。這些智能終端的一頭連著云平臺,實現對老年人24小時無間斷監測;另一頭則連著20個養老管家,讓老年人的安全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79歲的孫寶坤通過靈頤管家智能終端和養老管家視頻聯系。人民網 陳萬泉攝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但對老年人來說,太多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卻變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溫小云表示。在數字化改革的引領下,靈隱街道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靈頤管家服務體系,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打造了“養老管家+云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將多方服務資源納入靈頤管家智慧康養服務云平臺,同時把智能終端普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專業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側優質“產出”。
在靈頤管家智慧康養服務云平臺上,可以清楚地查到老人檔案、服務資源等多方面數據。溫小云表示:“通過大數據的不斷豐富,我們為街道每位老人構建精準畫像、了解老人需求,以‘信息化服務平臺+養老管家’的模式為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現在這套智慧康養服務模式已對靈隱街道7個社區實現了全覆蓋。”
靈頤管家智慧康養服務云平臺。靈隱街道辦事處供圖
溫小云介紹:“隨著街道的老年食堂、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養老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了一定保障,智慧養老模式也有了用武之地。目前來說,老人在智慧終端上的大多數服務是家政方面的。下一步,我們要盡可能在老人中間做好智能終端的普及,讓更好的專業化服務惠及更多老人。”
相比靈隱街道,杭州湖濱街道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更高,其戶籍人數28856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9350人、比重高達32.4%。
“靠一家一家走訪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獨居、空巢老年人的安全存在諸多隱患。”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馮怡說。
為此,湖濱街道依托城市大腦,將智慧養老場景納入“平安一件事”,通過電表預警智慧守護老人安全,將轄區內房屋全部納入統一地址數據庫,并將689位獨居老人的地址信息與國家電網數據打通,建立數據模型,計算出每戶獨居老人的用電正常范圍。
湖濱在線—綜治數字駕駛艙,左側顯示了電力數據監測到的獨居老人異常名單和處理情況。人民網 陳萬泉攝
“一旦有突發變化,湖濱‘數字駕駛艙’就會指示網格員上門。根據國家電網提供的用電數據,在用電度數高于正常值的3倍或低于1/3時,由城市大腦觸發實時提醒,實時預警獨居老人安全,實現1小時快速響應援助,截至目前已觸發預警、服務轄區獨居老人140余名。”湖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馮怡介紹。
同時,湖濱街道還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免費發放了老年智慧手機。智慧手機可實現實時定位、緊急呼叫、夜間助急的功能,并提供家政、水電維修、上門理發、陪醫就診等服務。截至目前,湖濱街道智慧手機簽約在冊的用戶達2676人。
為了方便老年人生活,湖濱街道東平社區把集市搬到了社區廣場上。“每月25日是‘東平晴雨集’,在社區的協調和動員下,諸多商超都會把商品搬到我們社區的廣場上,方便社區老人購買。”湖濱街道東平巷社區黨委書記謝軍樹介紹。除了“服務零距離”,還有“愛心零距離”,東平巷社區還會在固定時間為老人提供修雨傘、修自行車等服務。
在醫養方面,社區為老人提供每兩年一次的體檢服務,不間斷舉行老年人健康養生講座。馮怡介紹:“除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力量,我們還就近利用省中、市醫等醫療資源,請專家到社區來為老年人坐診。”
“我今年78歲了,但我吃穿不愁,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幸福,在廣場上和大家聊聊天、參加養生講座,之前社區還針對我們老年人舉辦了智能手機講座,我學會了用智能手機給我女兒打視頻,看看我的孫子。”東平巷社區居民孫新寶開心地說。謝軍樹介紹,社區常年為老年人提供課單,組織合唱、書法、繪畫、手工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