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浙”里風景獨好
從萬年前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種,到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一塊玉琮,從莫干山、天目山腳下的民宿,到甌江、塘河兩岸的夜游,從“浙里好玩”“浙里閱”等數字化場景的建立,到“絲路之綢”等品牌享譽世界……
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
2021年以來,浙江突出“精神富有、物質富裕”雙向發力,注重“制度創新、數字賦能”雙輪驅動,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豐富文藝供給、提供文化動能、貢獻文旅力量。涌現了以歌劇《紅船》等為代表的文藝精品,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宋韻文化、余姚施岙遺址等文化遺產進一步發掘,杭州宋城等6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通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詩畫浙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作為上山文化、良渚文化、宋韻文化等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浙江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推動文化和旅游事業呈現百花齊放、繁榮昌盛的生動局面,為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經驗”。
統籌城鄉
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
1921年,嘉興南湖的一條紅船,開啟了百年航程的偉大夢想。百年之后,歌劇《紅船》再現那段壯麗史詩。作為浙江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點舞臺劇,《紅船》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后,還在新疆、江蘇等地進行全國巡演。前不久,《紅船》榮獲第四屆中國歌劇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
加強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促進人民群眾精神富足,是浙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首要任務。2021年以來,浙江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方面持續發力,推出了一批具有時代特征、浙江特色的藝術精品,為人們提供了豐富、高質量的“精神食糧”。
以《紅船》為代表的“百場優秀劇目”在全省展演135場,全省國有文藝院團開展建黨百年主題文藝演出2900多場,4部作品入選慶祝建黨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7部作品完成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精品創作工程驗收,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涌現了交響樂《大潮之上》、婺劇《信仰的味道》、越劇《核桃樹之樹》等文藝精品,歌劇《畬山黎明》、雜技《花樣年華·傘技》、昆劇《浣紗記·吳越春秋》等作品榮獲國家級獎項、項目或展演。樓勝以票數第一斬獲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劉濤以第一名、王博以第四名捧回中國聲樂“金鐘獎”。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里面蘊含著博大的精神力量。
浙江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著重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和“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印發《建設文化標識推進文旅融合行動計劃(2021—2025)》,不斷激活浙江的人文基因和精神密碼。
目前,南宋博物館德壽宮遺址陳列館建設項目已全面開工,未來將成為杭州首個規模性展示南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宋韻文化為代表,接下來浙江還將啟動300個文化標識建設,重點打造宋韻文化、和合文化等10張文化金名片。
在城市,擁有各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汲取知識的養分;到了鄉村,可享受一場送戲下鄉的精彩演出,或走入文化禮堂“趕集”……這樣的品質文化生活,成為浙江人的常態。
在全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的基礎上,浙江不斷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建設工作在全國推廣。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城市書房1025家、文化驛站578家、其他公共文化空間3316個,圖書館分館1491個、文化館分館1188個,新建農村文化禮堂804家。開展美術資源下沉,首批94個美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年文創項目收入1537萬元。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
浙江還深入實施浙江文化出海工程,線上線下舉辦“百場云上中國故事推介”95場、重點交流活動12場,打造海外“歡樂春節”等活動,線上活動輻射40多個國家,向世界展示浙江形象,使浙江成為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文旅融合
助建共同富裕示范區
群山蒼翠,竹海綿延,這里是余村。不久前舉辦的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4屆全體大會上,余村從170個申請的鄉村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首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全國僅兩個。
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文化和旅游如何發揮作用,帶動村鎮致富?這是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余村創成國家4A級景區后,通過成立合資公司整合景區資源,讓村集體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2020年,余村實現生產總值近1億元,其中七成來自旅游業。
觀滴水可知滄海,處一隅而觀全局。放眼之江大地,噴涌而出的景區村、“網紅村”、民宿(農家樂)等成為鄉村老百姓致富的源泉。
永嘉縣巖頭鎮、德清縣莫干山鎮、磐安縣尖山鎮、仙居縣淡竹鄉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名單,徑山鎮小古城村、妙西鎮妙山村、俞源鄉俞源村等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1年入選數量并列全國第一。以潭心谷、張家大院、匯森繪舍、妙溪等為代表的民宿經濟持續領先全國,累計評定等級民宿688家。
“浙江著力打造‘全國文化和旅游融合樣板地’,就是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把浙江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人表示,文旅產業的飛速發展,正成為浙江做大經濟“蛋糕”的一個巨大增量,為推進共同富裕夯實基礎。
前段時間,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首批12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進共同富裕最佳實踐案例”。注重旅游賦能、打造共富未來鄉村的泰順縣村尾村成功入選。
村尾村有近千年歷史。2019年,該村引入杭州趣村游文旅集團作為業態發展運營商,以“一米、一娛、一宴、一宿、一節”為場景,將“五古”文化打造成五養產業,2021年1~11月份,全村游客總量逆勢增長,突破6萬人次,同比增長90%以上。
同樣因鄉村運營而重煥生機的還有富春江畔的蘆茨村。該村被專業文創團隊打造成“鄉村藝術化試驗場”,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2020年以來,全村接待游客超過198萬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萬元。
文化因旅游更富活力,旅游因文化更顯魅力。
在新昌,“浙東唐詩之路”的文化IP不斷為旅游的發展賦能,“浙東天姥唐詩宴”“百縣千碗”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金名片”;在松陽三都鄉上田村,村集體和村民以田地、房屋等資源入股,打造“原鄉上田”文旅綜合體,帶動村民增收43萬元,村集體分紅12.5萬元……
在浙江,通過深化文旅融合,優化產品供給,1至11月份,全省接待游客3.1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38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8%和19.6%,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6.1%和87.5%(按同口徑比)。文旅產業全面融入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底氣。
數字賦能
實現文旅高質量發展
2021年是浙江數字化改革元年。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的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供給優化涉及到全社會各領域,也為浙江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契機。
10月14日,“浙江省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正式開通,讀者足不出戶,通過手機或電腦訪問省內任意一家圖書館,便能獲取全省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資源與服務。目前可供讀者閱讀的電子圖書共計180萬余種、電子期刊3億余條、各類音視頻137萬個、學術資源11.7億余條。
“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與手段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也讓文化資源在城與鄉之間的流動成為可能。”浙江圖書館館長褚樹青表示,以大數據為手段,使傳統文化服務走向多元和共享,浙江圖書館一直在路上。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和旅游消費不再是走馬觀花的觀光式旅游,而是逐漸傾向于體驗和互動。浙江充分利用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手段,不斷推出數字文旅新業態、新模式、新體驗,滿足人們的新需求。
為了讓更多人能了解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遺址通過全媒體、全景式構建“良渚大IP”。2020年底“云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展覽發布,2021年進行全球推廣。該展覽采用了先進的交互技術,以沉浸式沙盤動畫及嵌入式視頻還原了良渚王城風貌,還穿插有知識問答、小游戲、影音藝術等交互形式,讓歷史文化遺址“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當前,數字化改革已經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強大動力和引擎。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文旅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逐漸覆蓋從產品供給服務到治理監管的全過程。
通過整合全國旅游監管服務平臺、全國旅游投訴平臺、省旅游統計系統等行業數據資源,歸集行業有效數據5.16萬條,浙江打造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信用監管平臺”,率先在全國建立旅行社信用評價體系。建設“藝數家”“浙里閱”“假日旅游通”等多跨應用場景,建成一批智慧文化場館和“未來景區”,“浙里好玩”等4個應用入圍全省第二輪數字社會“揭榜掛帥”榜單。
“我們將以數字化改革為統領,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挖掘資源、放大優勢,奮力打造新時代文藝高峰文化高地,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致富之路、智力之源和精神之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號角已經吹響,浙江將加快推進文旅領域數字化改革,打造文化創新發展的省域范例,以實際行動勇當新時代文化改革和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