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活水”:推動麗水縉云特色產業向縱深發展
盡管“浙江省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并不為人熟知,但“中國鋸床之都”不斷刷新的數字,卻有力佐證了這個特殊平臺的強大科創支撐力——
目前,縉云鋸床占全國市場份額超過70%,尤其是零配件及配套耗材中鋸片,在國內市場的份額超過90%。
作為全國最大的鋸床生產基地,縉云對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的扶持可謂不遺余力,成功以縉云壺鎮為核心輻射周邊6個鄉鎮,吸納從業人員1萬余人,初步形成了以整體裝備為核心、高端零部件為配套、一體化解決方案為發展方向的全鏈條產業體系。
2020年,產業集群產值達144億元,產業研發投入增長42.1%,增加值增長40%,新增行業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占縉云全縣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比重達45.4%;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企業研究院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5家,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級博士后工作站1家。
透過亮眼的成績查看路徑選擇,2019年在麗水麗縉園投入運行的“綜合體”,為區域特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構筑產業創新生態高地
在2019年7月舉辦的“創新引領·高智匯聚-縉云縣引進大院名所集中簽約儀式”上,7家高校院所簽約入駐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以高校院所落地機構為載體,先后為縉云產業導入機械裝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電子信息、自動化、計量標準等領域的8支專業團隊;
2020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與縉云簽訂合作協議,入駐綜合體……
目前,綜合體已累計引進10家大院名校,27家省內重點科技中介、知名專業事務所,業態涵蓋技術研發、科技合作、科技金融、創業孵化、設備共享、技術信息市場、認證培訓、成果路演、政策咨詢、項目代辦、質量體系認證(ISO9000)、環境影響評估(EIA)等。
開展創新服務,尖端人才的引領不可或缺。綜合體成立了以浙江大學譚建榮院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毛予鋒領銜的“浙江省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去年還聘請了龔昌德等6名院士為科技(科學)戰略顧問暨院士之家指導專家,聘請魯偉鼎等12名企業家為縉云縣政府經濟發展顧問,為縉云生態工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決策咨詢。
此外,綜合體不斷優化柔性引才和人才服務提質擴面,以綜合體入駐高校院所轉移轉化中心、創新中心等為媒介,推行工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和“百博進百企”計劃,一年內就聘請了52位專家(博士)與企業開展一對一結對,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專業化的技術咨詢與服務。
已落戶綜合體的仙都院士之家(創新基地),目前已有7名院士入駐,并先后邀請省內外高校院所201名科學家、教授、博士來縉云,以不同方式助力企業創新600多家次,其中120余位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攜帶123個項目,與203家次企業開展互動交流,目前已有14個項目達成意向或合作。
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人才來縉云的頻度、集聚的熱度、對接的效度明顯增強。在此基礎上,綜合體不斷深化本土人才的外部引進和梯隊培育,以科技項目等政策手段為杠桿,不斷加強對本土人才的支持力度。
“通過每月2日、16日常態化開展綜合體‘集中服務日’,為企業的綜合需求提供縱向和橫向的多業態要素供給。”綜合體檢測中心負責人鄭璐曄介紹,由過去發散式的大專院校、服務中介上門,變為收束式的集中協同服務,集聚“產業、需求、服務、研發、人才、創業、創新”的平臺之力不斷顯現,在2020年全省綜合體績效評價中,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居全市第一,列全省前茅。
打造浙江最高標準實驗室
在運行過程中,綜合體突出以產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為入口,通過對標、溯源分析,查找缺陷和差距。依靠現有技術應用、校企科技合作等方式,提供完整的產業化技術方案。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子產品的電磁性能變得越來越復雜,相互間的電磁干擾等不兼容問題也日益突出。
為降低本地小家電、機械、運動休閑器材等電子電路制造相關企業的產品檢測成本,綜合體建立了檢測電磁兼容性的專業實驗室——EMC測試實驗室,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
“實驗室滿足中國強制性認證和國際出口認證所規定的電磁發射、電磁干擾兩大類常規項目測試要求,服務產品覆蓋智能家居、醫療健康、家電、電動工具、照明、信息技術等行業領域,同時為企業提供EMC設計、分析、整改、咨詢等服務。”鄭璐曄介紹,這有效填補了浙中地區缺乏電磁兼容測試的空白,減少本地企業3個月以上的等候周期。
不僅如此,綜合體還與卡爾蔡司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入德國AUKOM質量管理認證,實現質量管理的國際化。這樣的專業實驗室,在綜合體已建起7個,能力覆蓋28個大項、315個參數。如今,就連業內頂尖的肖特公司,也會到實驗室借用儀器,用于觀測玻璃內壁構造,以提升玻管密閉設計。
2019年,畢業于丹麥技術大學(原丹麥RISOE可持續能源國家實驗室)能源轉換專業的博士胡強,帶著他領銜的浙江臻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團隊入駐綜合體,雙方共建高質量新能源實驗室,配設國際一流的檢測儀器,并積極培養本地化的研發與生產力量,高效推動高溫燃料電池產業化進程。目前,臻泰能源原創并實現了新型高溫燃料電池技術的產業化,這項技術壁壘扎實,對比國際主流同類產品具有可快速啟動、支持靈活組堆與電芯可替換等明顯優勢。
2020年,臻泰能源獲得了省領軍型創業團隊稱號,取得全市“零的突破”,并承擔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基金在內的多項國家科技攻堅任務。
這樣的“精銳之師”,在縉云已并不罕見。自綜合體投入運行2年來,縉云獲批省重點引才計劃專家1人,省重點育才計劃專家1人,省領軍型創業團隊1個,市綠谷精英23人,在他們的帶領下,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的科創之路越走越遠,科研層次也越來越高。
龍頭企業帶動形成產業集群
2020年,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實現增加值34.2億元,這一數字在疫情的影響下顯得尤為驚艷,而增長的背后,是不斷開疆拓土的科創之力。
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我國鋸床產業都處于原地踏步的困境。身為“創二代”的鋸力煌總經理李斌勝剛接手企業時,曾專程前往德國交流學習,發現壺鎮的鋸床制造水平雖在國內已屬一流,但與世界一流仍有較大差距。
“唯有全力投入科技創新,才能真正擦亮‘中國制造’的成色。”創業伊始,鋸力煌就致力于在鋸床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以設備設計為例,過去因為鈑金焊接過程存在形變,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造出相對精確的鋸床,效率肯定上不去。于是我們與全球首家金屬鋸床企業——德國MEBA公司合作,用制造汽車的理念生產鋸床,使鈑金焊接件實現了100%機械激光焊接,成功打造出全新的系列產品,實現了中國向德國出口鋸床‘零’的突破。”
據了解,自2019年10月新產品上市以來,產值已原地踏步多年的鋸力煌迎來了“翻一番”的躍升,2020年產值達到3億元,今年正在沖擊5億元大關。
鋸力煌以科創突破發展瓶頸的成功探索,引發了壺鎮鋸床產業“大地震”。承接鋸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的綜合體,應聲謀劃建立行業專利聯盟,組織開展技術研討會、行業技能大賽、外出考察交流活動,發布行業標準2項、區域團體標準2項,推動打破行業企業壁壘,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和附加值。
在同一年,綜合體主導制定浙江制造標準1項,新增省級企業研究院3家,各研究院全年共享各類高價值儀器設備382臺次,為80余家本地企業提供各類技術服務,奠定了產業集群產值超百億元的基礎。
去年,綜合體以創新公司為主體,聯合晨龍鋸床、浙江斯耐達機械工具有限公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承擔2021年度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特色機械裝備‘智能一代’技術研究及應用面向鋸切裝備產業提升的‘智能一代’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以鋸床產業“智能一代”技術為目標,構建產品數據、工藝數據、生產過程數據、在線監測數據、使用過程數據等在內的鋸切大數據中心,以人工智能引領傳統制造業技術提升為主線,融合5G、物聯網技術、云平15臺技術,實現鋸床產業設計、生產和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管控。
隨著綜合體牽頭謀劃“金屬鋸切機床優化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產業化”等4項共性關鍵技術,作為科研主體的產業創新服務有限公司已與多家高校院所開展分布式合作,推動產業的協同提升、信息化融合、模態分析和對標提升,有力推動了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