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增活力,法治強保障,德治揚正氣
浙江桐鄉:“三治融合”促基層善治(人民眼·基層治理)
浙江桐鄉農商銀行員工(右一)正在向崇福鎮芝村村村民了解辦理“三治信農貸”情況。資料圖片 |
桐鄉烏鎮秀美如畫。新華社記者 李鑫攝 |
桐鄉市屠甸鎮榮星村的“板凳法庭”在調處村民糾紛。資料圖片 |
引子
每周五,浙江嘉興桐鄉市人民法院法官唐磊都會到崇福鎮送法下鄉。
一張桌子、幾條板凳,糾紛雙方落座,唐磊便“開庭”問案。這個“庭”因時因事而異,有時在農家小院,有時在田間地頭,有時在鎮司法所的法官工作室……這就是桐鄉群眾耳熟能詳的“板凳法庭”。
如今在桐鄉,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正在不斷完善,由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相關人員和律師組成的法律服務團實現城鄉全覆蓋。
法治下沉止紛爭,是桐鄉探索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的縮影。
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桐鄉,有戶籍人口69.9萬、新居民57.1萬。8年多前,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一些新的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桐鄉面臨“成長的煩惱”。2013年9月,桐鄉市出臺《關于推進社會管理“德治、法治、自治”建設的實施意見》,全市211個村(社區)逐步構建“一約兩會三團”治理載體——村規民約,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等,著力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2015年7月,浙江省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升社會風險防控能力現場推進會在桐鄉舉行,全面推廣桐鄉“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經驗。2019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布首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桐鄉“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名列其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印發,其中要求“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
近日,記者走進桐鄉,探尋在全國率先開啟“三治融合”的桐鄉實踐。
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國偉——
“推進民事民議、民辦、民管,村里矛盾少了,活力多了”
波光瀲滟的京杭大運河穿村而過,褐磚紅瓦的三層聯排新居枕山襟水。步入桐鄉市崇福鎮南陽村南苑陽光城小區,茵茵草地錯落有致地點綴其間,五顏六色的鮮花競相綻放。
“小區能建成這樣,村民自治的作用功不可沒。”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國偉感慨道。
2013年,南陽村在推行“三治融合”時成立百姓議事會,以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11名議事會成員由黨員代表、村民代表、村民小組組長等組成。“遇到涉及村民利益的事,百姓議事會總要先過一遍。”張國偉說。
2014年,桐鄉市在崇福鎮規劃建設現代物流園區,計劃對南陽村的15個村民小組、434戶村民實施搬遷。放到以前,村民分到新宅基地后,就各自建房。這一回,參加議事會的村民卻有了新想法:能否像城里小區那樣統一規劃,大家一起建房?
百姓議事會把村民的意見報到鎮里,鎮政府請專業律師評估后給出答復:除建筑高度等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已有規定事項外,在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其他方面由村民自主決定。
很快,南陽村在百姓議事會的基礎上,成立了由村干部、老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的業主委員會,定下建房各項細節。
“南苑陽光城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物業管理,均由村民自主協商議定。”張國偉打開檔案柜,取出一沓厚厚的設計圖紙遞給記者。隨手翻閱,幾乎每張圖上都有或大或小的改動,“設計圖紙經常改了又劃、劃了又改。”張國偉說,雖然方案數易其稿,工程進展卻十分迅速:2015年6月啟動建設,2016年12月竣工分房。
喬遷之初,曾有村民在綠化帶里拔草種菜。如何兼顧小區管理要求和村民生活習慣?經百姓議事會討論形成共識,村里決定將小區不遠處的一塊荒地辟為農耕園,村民只要承諾不在小區內種菜,每戶即可免費獲得20平方米菜地。
隨村民范有仙步入農耕園,青菜、萵筍、香芹等滿目翠綠。“種菜有了去處,還不影響小區綠化。”范有仙一臉高興。
“推進民事民議、民辦、民管,村里矛盾少了,活力多了。”張國偉說,“村里事、商量辦”已成習慣。
如今,百姓議事會等治理載體已成為全市211個村(社區)的標配,一些村鎮還打造出“民生議事廳”“木蘭議事會”“五涇驛站”等品牌。
更讓張國偉感到高興的,是各項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不斷健全。
桐鄉市近年來著力厘清自治組織職責,按照“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原則,建立城鄉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機制,梳理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需依法履行的36項事項”和“需協助政府工作的40項事項”兩份清單。同時,將適合市場及社會組織承擔的服務交由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目前,桐鄉市注冊登記的社會組織558家、備案的2846家,持證社工達2125人,并培育出“烏鎮管家”“梧桐義工”等社工隊伍品牌。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南陽村居家養老中心,社工田亞英正準備為村里老人送餐。“村里現在每年支付8萬元,養老的事我們幫著干,村里省了事,村民還享受到了專業服務。”田亞英說。
“一系列務實舉措加強組織保障,村民自治更從容了。”張國偉表示。
駐村律師卜炳忠——
“我前邊有調解員,后邊有法官、檢察官、警官,大家一起拉了三張化解矛盾的網”
在高橋街道越豐村的調解室,記者見到了律師卜炳忠。每月15日是他駐村服務的日子。
調解室的門總是開著。偶有辦事村民路過,都會和卜炳忠打招呼。駐村11年,卜炳忠早已和村民們相熟。“大家認識我,是從一張反對票開始的。”卜炳忠笑道。
那是2015年初夏,村里整治違章工棚,一位老太太愣是不同意拆除。整改時限將至,村里想要強拆。卜炳忠提醒道:“從法律上來說,村委會不具備實施強拆的主體資格。”后來村里另尋其他辦法解決了問題。
近年來,越豐村發展迅速,村里土地糾紛、旅游糾紛、勞動爭議增多。與之對應的,是村里深入推行“三治融合”,依法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具體體現到我這兒,就是我的幫手變多了。”卜炳忠說,“我前邊有調解員,后邊有法官、檢察官、警官,大家一起拉了三張化解矛盾的網。”
2014年3月,桐鄉市印發全面建立三級法律服務團制度的實施意見,全市建立市、鎮、村三級法律服務團100個,一批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納入其中。2019年4月,桐鄉市司法局與桐鄉市人民法院聯合出臺《加強訴調對接 助推民商事糾紛有效化解實施方案》,創新設立訴調對接“雙向派駐”機制,在鄉鎮司法所建立法官工作室,在法庭建立駐庭人民調解工作室。
三張網效果如何?卜炳忠介紹了他之前介入調解的一樁糾紛。
“補償款80多萬元。”得知自家店鋪要拆遷,村民沈林剛翻箱倒柜半天,卻沒找到店鋪產權證。正疑惑間,村民陸阿芬拿著店鋪產權證找上門來。翻開一看,沈林剛愣住了——證上寫的是陸阿芬父親的名字。
原來,早在10多年前,陸阿芬的父親便將這間店鋪賣給了沈林剛。因兩人是好友,交易時并未辦理過戶手續。現在為拆遷補償款,兩家人產生了糾紛。
這矛盾咋化解?村干部照例先請來村里的調解員,無奈此案涉及金額較大,連續調解幾次都未成功。
于是,卜炳忠出馬。他從法律角度給雙方細剖了利害關系,但雙方還是不服氣,直言要“打官司”。
幾天后,卜炳忠陪同駐鎮聯村的法官李永華來到村調解室,再次介入調解。李永華結合辦案實際特別是類似案件,從法律規定到執行風險,給糾紛雙方作了分析。
調解室里,村道德評判團成員徐元明也發了話:“你們兩家從上一輩關系就很好,現在非要搞得法庭上見嗎?”
法治與德治的組合拳,終于讓雙方同意各退一步,拆遷補償款按約定比例分配。
目前,桐鄉不僅市、鎮、村三級法律服務團齊備,還培育了48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2020年,桐鄉市訴前化解率達80.68%,名列浙江省前茅。
銀行部門經理沈建平——
“‘三治信農貸’給予的不僅是資金支持,更是對村民做好人、行善舉的肯定和鼓勵,讓有德者有得”
無抵押,無擔保,憑人品口碑,崇福鎮民利村村民薛紀榮拿到了5萬元“三治信農貸”貸款。
54歲的薛紀榮原本家庭幸福美滿,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令兒子癱瘓在床,并陷入深度昏迷,被診斷為植物人。薛紀榮不離不棄,日復一日地為兒子翻身、按摩、喂食。經過5年多悉心照料,兒子終于蘇醒,還能開口說話了。2019年初,見兒子日漸康復,薛紀榮打算開辦一家紡織作坊,資金問題卻讓她一籌莫展。
“薛大姐待人有情有義,對兒子不離不棄,得到社會廣泛認同,被評為桐鄉市道德模范。”民利村道德評判團成員沈曉渭得知薛紀榮的難處后,隨即與桐鄉農商銀行取得聯系,希望通過“三治信農貸”為她紓難解困。
“這是桐鄉在‘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基礎上推出的一款普惠型金融產品。”桐鄉農商銀行普惠金融部經理沈建平介紹,2018年,桐鄉市委組織部與桐鄉農商銀行聯合啟動“三治信農貸”試點工作,依托村級黨組織領導的“一約兩會三團”,發揮其基層民情熟、群眾威望高的優勢,創新貸前信用評定機制,讓有創業創新意愿的農村群眾憑借好口碑、好家風等就能獲得純信用貸款。
“貸款手續不少,我能應付得了嗎?沒有資產抵押,貸款能批下來嗎?”薛紀榮不免擔心。沈曉渭寬慰她:“在家等消息就行。”很快,民利村百事服務團成員來到薛紀榮家現場走訪,結合村道德評判團對其遵守村規民約等情況的評議結果提出建議授信額度,報送百姓議事會公議確定與村黨組織核定。貸款申請材料遞交至桐鄉農商銀行普惠金融部后,沈建平為薛紀榮開辟了貸款審批綠色通道,5萬元貸款第一時間到賬,還享受利率優惠政策。
“‘三治信農貸’給予的不僅是資金支持,更是對村民做好人、行善舉的肯定和鼓勵,讓有德者有得。”沈建平說。截至今年6月末,桐鄉市“三治信農貸”已完成授信11.9萬戶,累計向2.49萬戶發放貸款66.53億元。
“推動基層社會治理與普惠金融服務有機結合,‘三治信農貸’的受理機制逐步完善。”沈建平說,目前已劃定“六無三不”授信對象底線,即:無違法違紀、無不良品行、無違反村規民約、無高息借貸、無過度融資、無負面征信和不準出借他人、不準用于購房、不準流入股市。如今,在網上即可完成申請,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三治信農貸”帶來的便利。
2020年9月,桐鄉發布“三治融合”積分管理實施規范,將對“有德者”的定性評價轉化為更具可操作性的量化賦分,通過積分兌換相應物品和服務的辦法,引導鼓勵群眾加強自我管理、參與公共事務、增進鄰里互助。至今,全市累計投入資金約700萬元,兌換積分2.88萬次。
村民夏金甫——
“‘三治融合’聚人心,秀水浜由濁轉清”
從崇福鎮乘船起棹,沿京杭大運河支流沙渚塘溯流而上,當一簇簇繡球花映入眼簾時,便到了桐鄉經濟開發區三村村秀水浜,臨水而建的一棟小樓就是村民夏金甫的家。
“三村村,顧名思義,由原六堡、七堡、九堡三個村合并而成。”夏金甫說,并村雖已多年,老一輩人仍習慣以各自的舊村名稱呼彼此,三村一度似合未合,一些公共事項辦起來力不從心。整治菜窖污染就是其中一例。
三村村民有腌制榨菜的傳統,過去家家戶戶在秀水浜旁挖菜窖,腌菜廢水就地排入溝渠。久而久之,秀水浜成了“臭水浜”,村民們寧可繞遠路也不愿從浜口路過。夏金甫卻躲不過,他家老宅就在秀水浜畔,臨水的窗戶常年緊閉,終因不堪其擾,索性搬到別處住了。
三村村道德評判團成立后,治理菜窖污染問題很快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村里多方籌措資金,在全市率先引入居民生活污水微動力處理系統,服務范圍約200戶。治污重在源頭治理,三村村道德評判團決定將菜窖整治情況納入各家各戶的道德評分項,與駐村律師一起上門講理說法,分析污水亂排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對村民曉以利害,動員他們主動填埋菜窖。
“三治”交融,多管齊下。很快,菜窖被茵茵綠草覆蓋了,一些村民還主動拿出家中建新房時剩下的閑置瓦片,在河道邊鋪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瓦片路。村民們你一磚、我一瓦,添磚加瓦,齊心共治,秀水浜終于名副其實了。在鄉賢的資金支持下,秀水浜變為濕地公園,同時配套建設了標準化足球場。如今,公園和球場鑰匙由村民們自主管理,志愿者每天輪流清掃衛生,選擇在秀水浜畔辦戶外婚禮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三治融合’聚人心,秀水浜由濁轉清。”夏金甫喜不自勝,2019年10月重新裝修老宅,一家人又搬回來住了。如今濕地公園就在家門口,推窗見景,心情別提多舒暢。
2013年以來,桐鄉市在推行“三治融合”的基礎上,先后開展兩輪菜窖專項整治行動,共取締散戶菜窖559個,定點掛牌管理菜窖近1700個,減少高濃度腌制廢水外排量10萬余噸。
美麗秀水引客來。2019年9月,一支農業創客團隊相中了三村村的生態資源稟賦,投資建成云垚繡球花基地。2020年5月,三村村成功舉辦桐鄉市首屆繡球花展,近200款繡球花競相綻放。今年5月,三村村啟動總投資約1000萬元的云垚繡球花卉二期工程,計劃新建一座大型玻璃溫室,年產高端盆花30萬盆以上。
“我們堅持黨建引領,市鎮村‘三級書記抓三治’,‘三治融合’不僅使三村村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更讓桐鄉基層社會治理朝著規范化、標準化方向邁進。”桐鄉市委書記齊力介紹,2018年8月,嘉興市發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設規范》地方標準,為基層實踐提供了更加具體明確的參照系。
烏鎮管家聯動中心主任張常春——
“推動‘三治融合’持續創新、轉型升級”
“嘀嘀!”三維全景地圖發出預警,桐鄉市烏鎮管家聯動中心主任張常春指尖輕觸鼠標,顯示屏上隨即彈出一條提示信息:“苕溪新村3幢的電線脫落,存在安全隱患,望有關部門處置。”這是“烏鎮管家”石建英通過“烏管家”微信小程序上傳的信息,信息一分鐘內即被移交至相關部門處置。
“烏鎮管家”來自烏鎮各行各業的熱心黨員和群眾,2015年組建以來,桐鄉按照“十戶一員,一梯一員”標準布建,目前已有近4000人。他們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盲區”的工作格局,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基層自治力量。去年,“烏鎮管家賦能鄉村治理”入選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舉辦地,桐鄉在新技術應用方面近水樓臺先得月,推動‘三治融合’持續創新、轉型升級。”張常春說。2017年3月,烏鎮管家聯動中心正式組建,囊括了22個部門的系統數據,借助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烏鎮管家志愿服務的實時聯動。截至今年9月,“烏鎮管家”上報各類信息7.7萬余條。
“智慧治理開新局。”張常春說,“烏鎮管家”將普通群眾納入管理者隊伍中,擴充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量”;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助力下,基層社會治理有了“質”的提升,提高了基層智慧治理能力。目前,桐鄉市已歸集36個系統、44個部門的近2.86億條數據,為源頭治理提供決策依據。
走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烏鎮基地的“云享烏鎮”運營中心,鍵盤敲擊聲和電話應答聲此起彼伏。借助一張由真實場景構建的數字三維全景地圖,運營平臺可實時掌握燈桿、監控、水閘等物聯設備的運行狀態。一旦發生故障,居民和游客可通過掃描設備上的“烏鎮碼”報修,平臺能即時獲取故障設備位置,及時調動技術人員處理。
新技術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自發加入志愿服務隊伍,用“指尖”和“腳板”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善治新格局。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9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