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組織錢塘江全江段涌潮科考
8月24至25日正值農歷七月十七、七月十八錢塘江秋季大潮,浙江省錢塘江涌潮研究會、省水利學會首次組織錢塘江全江段涌潮科考。科考隊隊員們帶著旋翼式無人機等專業設備,在100余公里長的涌潮地段,全覆蓋跟蹤拍攝錢塘江涌潮。
“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錢塘江涌潮的形成跟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由于杭州灣口呈喇叭形狀,外口寬100公里,至口門澉浦只有20公里,而蕭山倉前僅寬2.2公里,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入時,由于江面迅速縮小,且受到水下沉沙形成的沙坎阻擋、摩擦,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的涌潮形態。
錢塘江涌潮威力大、速度快,在帶來特殊景觀的同時,也給沿江兩岸百姓帶來了許多災害。面對洶涌澎湃的潮水,錢塘江兩岸的先民們從未停止過抵御潮災、保衛家園的探索。從土塘、竹籠塘、柴塘、再到石塘,隨著海塘修筑技術不斷迭代,錢塘江兩岸的“安全線”也在不斷升級。如今,在全省海塘安瀾千億工程全面鋪開的背景下,建設安全、生態、提標的海塘更是成為了時代命題。
如何尋找涌潮保護和提升涌潮潮景多樣性之間的平衡點?如何通過研究涌潮為錢塘江觀潮景觀資源的利用、沿江景觀帶的建設和高標準海塘建設提供依據?多年來,一代代水利專家上下求索。
也正因此,今年,省錢塘江涌潮研究會、省水利學會組織錢塘江涌潮科考,首次對錢塘江涌潮全程追蹤觀測及記錄,利用無人機等設備開展潮景景觀拍攝、岸灘地形觀測,結合涌潮觀測站涌潮參數測量,追蹤錢塘江涌潮生成、演進與消亡的全過程。“希望通過此次科考,進一步研究錢塘江涌潮的自然規律演變,分析其關聯性,為錢塘江觀潮景觀資源的利用、沿江景觀帶的建設和高標準海塘建設提供依據。”省錢塘江涌潮研究會會長徐有成表示。
此次科考地點主要為錢塘江河口沿岸,具體地點為錢塘江涌潮生成處(海鹽黃沙塢排澇閘—余姚新臨浦閘)至涌潮消失處(蕭山聞堰—西湖東江嘴)約100千米范圍內的18個重點河段及若干潮景點。為掌握錢塘江涌潮全過程,隊員們分別在錢塘江南北兩岸各10組進行拍攝,并根據相關要求記錄地名、位置、到潮時間、行進速度、潮型等信息。
為期兩天的科考活動,有不少新成果和發現。比如,大家對起潮點、涌潮湮沒點有了新的認識。早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人們大致確認錢江潮的起潮點在海寧大尖山一帶,之后就一路東移。近年來,省錢塘江涌潮研究會通過持續觀測與蹲守,基本確認了現在錢塘江潮的起潮點,在海鹽黃沙塢排澇閘(北岸)和余姚臨海浦閘(南岸)一線以東的位置。與2010年相比,錢塘江起潮點在10年時間向東移動了約10公里。8月25日,科考隊員在杭州東洲島附近發現富春江北支涌潮消亡點,補充了對錢塘江杭州段涌潮消亡點的認識。
此外,科考過程中還新發現了三處涌潮觀測點。“我們發現,錢塘江南岸潮水有了變化。在余姚、上虞一帶及紹興柯橋至臨江碼頭,原先涌潮欣賞度沒有這么高,現在能看到部分壯觀的一線潮。”徐有成說。
科考結束后,主辦單位將收集整理科考結果,發布科考報告。“去冬今春以來錢塘江上游來水較常年偏少,錢塘江河口閘口至澉浦段總體淤積,根據徑流、江道地形判斷,海寧和杭州地區涌潮高度較去年小。”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河口治理部俞金清介紹,雖然今年秋季錢塘江涌潮會略小于去年,但二度潮、交叉潮、一線潮、回頭潮等各類潮景仍將存在。俞金清說,通過此次科考,進一步印證了涌潮形勢預測。
參加此次科考的隊員、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河口研究所的陳剛則對如何建設高標準海塘有了更深的體會。他說:“建設高標準海塘要在考慮防洪御潮‘生命線’作用的基礎上,結合水文化來深化‘幸福線’的內涵,以浙江精神中勇立潮頭為出發點,將海塘系統與涌潮景觀融于一體。”例如,杭州九溪出口上游處有一順壩,當涌潮翻越順壩與珊瑚沙閘口門段相碰撞時,潮頭直沖云天,高者可達十多米,產生壯觀的“沖天潮”現象。但是,沿堤防回溯的回頭潮,有時也會翻越堤防,造成車輛損壞、人員受傷。“按照涌潮不影響之江路交通和行人安全的原則,優化堤線布置,實現一潮多看是有重要意義的。”陳剛說。(梅林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