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尋紅色足跡中堅定初心使命 在溫故知新中賡續精神血脈
浙江臨海:挖掘“本土紅” 共述百年史
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
浙江臨海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沃土,在浙江“紅色根脈”中也書寫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年以來,臨海全市上下圍繞黨史學習教育,積極挖掘整合本土紅色資源,通過探尋紅色足跡、講述紅色故事、弘揚先輩精神等,不斷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在追尋紅色足跡中堅定初心使命,在溫故知新中賡續精神血脈,在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偉力,把革命精神力量轉化為推動臨海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奮力書寫好‘高水平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的時代新篇章。”臨海市委書記梅式苗說。
挖掘紅色資源,賡續紅色基因
七一前夕,中國共產黨臨海歷史館在該市市委黨校新校區正式開放,這是臺州第一個建成開放的地方黨史館。據了解,全館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三大板塊,以圖片、文字、實物、影像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示臨海黨組織的百年光輝歷程。
同時,《中國共產黨浙江臨海歷史》第二卷(1949-1978)也于今年6月正式付梓面世,這不僅是臨海黨史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對黨的百年華誕的一份獻禮。全書共計30余萬字,記述了1949年5月臨海解放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期間,臨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平凡歷程。
今年以來,臨海致力于將黨史學習教育和本土紅色資源相結合,全面梳理地方黨史,整合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會議、重要文件等,加強黨史館、紀念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將郭鳳韶烈士故居舊址、“一江山島戰役”頭門島指揮部舊址、林炯烈士故居、臨東辦事處駐地舊址等四處革命文物列為臨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力弘揚林炯、陳學西、王觀瀾、張崇文、郭鳳韶等革命先驅的紅色事跡和寶貴精神,繪制出臨海版“黨史紅色地圖”。
追尋紅色足跡,講述紅色故事
“當時是我們村第一任書記應禮滿上首都領回來的獎狀,‘禮滿上北京,番薯種了萬把斤’這句順口溜直到現在都還在村里流傳。”尤溪鎮沙衣遼村書記林士立正在講述著一張來自周總理的獎狀的背后故事。
眼下,臨海各地紛紛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各類紅色尋跡活動漸次鋪開。杜橋鎮特邀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彭連生編寫《臨海杜橋革命足跡》一書,作為革命史讀物;白水洋鎮開展百公里毅行活動,賽道設置參照當年紅軍挺進師在臨活動期間的路線,通過重走紅軍路復刻紅色記憶;括蒼鎮通過拍攝專題紀錄片、繪制連環畫等,將革命烈士林炯的事跡傳入千家萬戶……
此外,該市還舉辦了一場《永遠跟黨走——紅色記憶·百年臨海》的特別訪談活動,邀請吳先清、林炯、王觀瀾、朱虛之等臨海籍革命先輩的子女親屬齊聚紫陽劇場,以人物訪談的形式,學習先輩事跡,汲取前進力量。 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臨海還制作了“學百年黨史、尋紅色足跡”臨海革命文物巡禮宣傳冊,把臺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恩澤醫局舊址、中共四岔黨支部早期順南活動點等11個基地打造成黨史學習紅色地標。截至目前,已接待16萬余人次參觀學習。
打造紅色陣地,激活紅色動能
紅色經典舞臺劇、紅色劇本朗讀會、“頌黨恩·傳家風”童心筑夢府城行……如今的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儼然成了一座“紅色景區”。
而在另一頭的臨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數字化學習觸摸互動平臺、3D影廳的百部紅色電影展播、兒童黨史學習教育專區等,構建起一個個“紅色學習場景”,成了當地時下最受歡迎的“紅色打卡點”之一。截至目前,參觀人數有2萬余人次,日均參觀人數超300人。
在臨海,一個個紅色陣地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今年,該市大力推動紅色文旅融合,積極制定研學游一體的紅色精品路線,結合新媒體、新技術、新應用,探索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黨史學習新體驗,讓紅色旅游場景活化、顯化。目前,已成功打造“紅色IP大尋訪”“紅色搖滾音樂節”等活動品牌。
此外,該市還不斷將陣地從線下延伸至線上。
今年3月,“臨海史志”微信公眾號上線,開設紅色百年·臨海記憶、勝跡遺址、歷史人物等欄目,讓黨史學習有了臨海味、時代味。
各鎮(街道)也因地制宜,利用公眾號平臺,先后推出了東塍鎮的“塍史耀黨光”、白水洋鎮的“白話百年”、汛橋鎮的“紅色記憶FM”等特色欄目,通過圖文、視頻、音頻等形式回眸歷史,當地群眾反響熱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