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能源革命 提高保障能力
現代能源體系加速構建(“十四五”,我們這樣開局起步)
天氣轉暖,巡查太湖藍藻進入常態化,作業船駕駛員李鳳磊按下全自動藍藻捕撈器按鈕,一個吸頭直徑為25厘米的圓形捕撈器自動下水作業。“以前燃油作業船下水,水上留下油轍,岸邊一片油污味;如今的電動作業船,馬力大了,速度快了,卻不會留下什么污染。”
今年3月,太湖流域首艘電動作業船“太湖電動001號”在江蘇省無錫市下水,其鋰電池可儲存相當于5輛電動汽車的電量。經初步測算,環太湖流域1100艘作業船全部電動化改造后,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5萬噸,相當于中和掉2.7萬多輛私家車排放的二氧化碳。
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
今年1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2月,位于渤海中部海域的渤中13—2油氣田探明地質儲量億噸級油氣當量,進一步夯實了我國海上油氣資源儲量基礎……“十四五”開局之年,能源領域好消息不斷,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正按下“快進鍵”。
“風光”建設更風光
電力外送更通暢
3月26日,跨越雅礱江、磨盤山、九道拐等一道道關隘,裝載著重達350噸換流變壓器的車隊抵達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這一重器,是雅中至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換流站的關鍵設備。
我國清潔能源資源和需求的逆向分布,給消納利用帶來挑戰,而電力外送通道的建設,有效提高了能源供給保障能力。
“十四五”時期,國家電網規劃建設7回特高壓直流,新增輸電能力5600萬千瓦。“到2025年,公司經營區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億千瓦,輸送清潔能源占比達到50%。”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說。南方電網也表示,將大力推進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穩妥推進跨境互聯,積極推動跨省區輸電通道規劃建設,打造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平臺。
緊湊有力的金屬撞擊聲,在黃海南部上空回蕩,一根長85米、重1100噸的海上風機單樁基礎在海底成功安裝。這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江蘇大豐海上風電項目的施工現場。龍源電力江蘇海上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助理楊光介紹,在這片海域上,今年將豎起94臺大型海上風機,“安裝完成后,公司在江蘇每年可輸送54億千瓦時綠色風電,滿足約135萬戶城市居民的用電需求。”
今年以來,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電力生產同比增長較快。以2019年相應同期數為基數,今年一季度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發電量兩年分別平均增長17.6%、12.5%、9.6%。今年一季度,電源完成投資795億元,同比增長31.3%,兩年平均增長39.9%,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占電源投資的比重高達91%。
電能替代助減排
節能降耗勁頭足
“前廳后廚不用煤也不用氣,換成電磁爐后,油煙少了,更安全了,用能成本還節約了一半。”對于“改電”,四川省成都市的蔬心緣五行火鍋料理店負責人賴勇很滿意。截至目前,成都市“電火鍋”已超過1萬家,約占全市火鍋店的70%,據測算,年替代電量接近8.37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1萬余噸,推動了當地清潔低碳發展。
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離不開能源消費方式的升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以電代煤”“深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
廣東提出“研究建立用能預算管理制度,嚴控新上高耗能項目”;海南提出“推廣清潔能源汽車2.5萬輛,啟動建設世界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推廣裝配式建造項目面積1700萬平方米”;陜西提出“推廣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等產品”……各地積極采取措施,推進重點部門和行業電能替代,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助力能源革命順利推進。
清潔低碳有新招
科技創新添動力
“一查碳效碼,我們的碳耗竟然是行業平均值的1.5倍,所以這回下定決心,要更新設備!”長興旭日粉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芳所說的“碳效碼”,是浙江省湖州市創新推出的“能源碳效碼”,可以集成企業生產經營的電、氣、煤、油等能耗數據,換算成碳排放量。
經過用能排查后,當地供電公司幫王德芳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在‘碳惠貸’政策支持下,更換了6臺設備,不僅年產值能增加600萬元,能耗也降低到行業平均水平。”
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方向,一系列創新正在加速推進。清潔能源產業鏈更加完備,光伏發電技術迭代加速并不斷刷新轉換效率紀錄,國內風電裝機90%以上采用國產風機;化石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提升明顯,深層、深水以及復雜油氣藏勘探開發技術,煤礦智能化采掘等技術加緊研發;智能先進電網加快構建,柔性直流、多端直流等先進電網技術開展示范應用……
“我們將堅持底線思維,堅定發展信心,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政府與市場、保供與節能等重要關系,推動能源革命走深走實,實現‘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良好開局。”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0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