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助學、結對幫扶,持續助力教育脫貧攻堅
呵護山里娃的求學夢
每天一個雞蛋、一袋牛奶,定期搭配葷菜,“蛋奶工程”和營養午餐計劃讓孩子們吃得飽也吃得好;設有六藝廳、乒乓球室、開放式書吧、科學實驗室等社團活動空間,配備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
這是重建于汶川地震后的陜西省略陽縣接官亭鎮中心小學如今的樣子。當年學校受災嚴重,浙商銀行聞訊后撥付100余萬元進行援建。13年來,浙商銀行持續捐資助學,用潤物無聲的關愛讓學校重新煥發生機。
從“雛鷹起飛”計劃到“彩虹計劃”,再到“一行一校”結對幫扶,浙商銀行不斷升級教育扶貧模式,以實際行動夯實脫貧根基。
一道彩虹架起一座橋梁。2020年,“彩虹計劃”以“支持鄉村振興”為主題,幫助留守兒童的父母返鄉創業就業,陪伴孩子成長。同時,浙商銀行自建采購分銷平臺“e家銀商城”,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幫助售賣部分學生家庭種植的核桃、花椒等特色農產品,銷售所得用于補貼學生生活費用,支持當地助農企業及鄉村經濟發展。
“想讓爸爸媽媽留在我身邊。”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兒童陽陽的父母受益于“彩虹計劃”不再外出打工,陽陽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據介紹,“彩虹計劃”于2007年啟動,14年來累計募集社會各界捐款2470萬元,守護了2.35萬名山區學子成長。
2004年,浙商銀行啟動“雛鷹起飛——浙江千名貧困學子助學計劃”,捐贈金額達528萬元,并由此形成“勤儉辦行,公益扶貧”傳統。過去的10多年里,公益助學行動從浙江走向全國,遍布湖北、甘肅、四川、貴州等地。除了關注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環境,公益助學行動近年來更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通過邀請籃球隊進校園、聘請越劇團老師在學校成立音樂社團等方式,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綜合素質。
“剛看到這棟樓時,我差點沒認出來是學校宿舍。新宿舍太好了,雪白的墻壁、全新的被子……”住校生小丁這樣形容入住新宿舍的體驗。小丁就讀的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車田鄉中心小學,是“一行一校”計劃首批結對學校之一。學校的宿舍樓獲得資助實施改造,讓孩子們有了更安全、設施齊備的生活場所。
“一行一校”結對幫扶發起的源頭,還要回到接官亭鎮中心小學。2019年9月,浙商銀行依托全國網點布局,以“接官亭鎮中心小學援助模式”為藍本推及全國,鼓勵各分行定點幫扶一所鄉村學校,在基礎設施、學業、生活和素質教育上全方位支援,打造一套專注于小學階段的標準化教育扶貧模式,振興鄉村教育。
結對幫扶的對象絕大多數地處偏遠山區,去年疫情防控期間,浙商銀行啟動“抗疫保復課”行動,為孩子們備齊口罩、洗漱消毒用品和文具。截至2020年底,“一行一校”結對幫扶行動已投入600余萬元,覆蓋貴州省長順縣、四川省鹽源縣、湖北省通城縣等地的18所鄉村小學,惠及學生6241人,覆蓋教師516人。
“百分百愛心、百分百送達”,讓每一分善款、每一件物資切實用于需要幫扶的對象,背后的機制保障不可或缺。
“彩虹計劃”由浙江省陽光圓夢基金會負責落地執行,中間不收取手續費;通過浙江電視臺全程直播,在線上和線下公布捐贈相關信息,確保善款“百分百送達”。“一行一校”結對幫扶與當地教育部門、有正規資質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合作,規范幫扶資金管理。
持之以恒的堅守,吸引了眾多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助學行動,匯聚起強大的力量,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點贊。2020年,浙商銀行“讓脫貧攻堅感受金融的溫度”項目入選國務院扶貧辦“企業精準扶貧綜合案例50佳”名單。
“扶貧要賦予當地持續‘造血’的能力。浙商銀行創新探索可持續的幫扶模式,真心實意、真抓實干,在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領域做出了成效和特色。”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沈仁康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5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