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av,久久久这里有免费精品99,欧美人禽杂交狂配小说网

人民網
人民網

尋訪萬年稻源

趙麗宏
2021年01月09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顆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這是一顆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細紋清晰可見,可是它已經炭化,已經穿越了萬年時光。在人類的博物館中,這也許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訪問者的目光。因為,這顆炭化的稻米,有一萬年的歷史,證明一萬年前此處的先民已經開始了稻的耕種。這顆小小的稻粒,像是一粒烏金的雕塑銘刻了時間,讓人想象歲月的悠長和大自然的神秘,更讓人聯想人類文明的道路是多么遙遠漫長。

  這是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遺址博物館。陪我來參觀的,是考古學家蔣樂平。上山遺址博物館中,保留著當年的考古現場。起伏不平的土層中,到處是發掘過的坑坑洼洼。在這些坑坑洼洼中,曾經埋藏著遠古的謎團。是蔣樂平和他的同事們,小心翼翼地撥開歲月的沙塵,讓一件又一件見證歷史的萬年古物展陳在人們面前。

  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如何生活?吃什么,穿什么?何處棲息,何以為生?誰能把一萬年前的景象復述給今人?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發現了七千年前人類種植水稻的痕跡,當時曾成為重大新聞。上山遺址最初被發現時,還無法確定年代。這個被人稱為上山堰的地方,埋藏著很多古人生活的遺跡?脊艑W家們發現,這里出土的陶器,多為夾炭陶,陶土中摻雜著許多稻殼。出土的古物中,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磨石,還有很多石球石棒。這些,似乎都在證明,在這里生活的古代人類,已和稻谷結緣。蔣樂平把出土的夾炭陶片送到北京大學,做科學的測年分析。測年的結果,讓蔣樂平吃驚,也讓他興奮:上山出土的陶器,歷史超過一萬年!而這些一萬年前的陶土中,摻和著密集的破碎稻殼。蔣樂平深知這發現的意義,為追蹤這些碎稻殼的由來,他進一步做了一個考古學家應做的工作:動手實驗。那些類似磨盤的大石塊與石球石棒,和稻谷有什么關系?蔣樂平將適量稻谷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盤上,然后用一根石棒進行擠壓搓磨。做這些動作時,蔣樂平覺得自己就是一萬年前的上山先民。也許當年,他們就這樣使用這些石頭的工具,金黃的稻谷就這樣在磨盤和石棒間被反復搓磨。五分鐘后,他隨意抓出一把經過搓磨的稻谷做統計,結果發現,被脫殼后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九十二顆,碎為半粒的一百二十顆,被碾碎的一百顆,未脫殼的只有四十四顆。這些石磨石棒,可能是上山古人為稻谷脫粒的優良工具。更重要的是,經過科學的分析,上山遺址出土的夾炭陶中的稻谷遺存,有人工栽培的特征。這些稻谷,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經過了人類的馴化和培植,正逐漸化為大地上的農作物,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

  蔣樂平說:“考古行為的奇特之處,就是將古人做過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但當這個古人是一位改變歷史的巨人,那你是否也有可能化身為巨人?”種植水稻的上山古人,都是最普通的凡人,但他們的勞作,卻深刻影響著文明的進程。考古學家也是普通人,當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打開遠古之門,解開歷史的謎團時,他們也和那些古人化為一體,讓人類更清晰準確地回溯自己的來路。蔣樂平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豐富的想象力,也有不辭辛勞的行動力。山野的陽光和風霜,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這二十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走遍浙江的山水大地,鍥而不舍地尋找先人的足跡。而浦江的上山遺址,是他作為一個考古學家的幸遇之地。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尋尋覓覓時,感覺和這片土地上的先人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心靈默契。曾經被很多人忽略的器物和跡象,進入他的視野之后便燃起耀眼的火花,指引著他追根尋源,走向歷史的深處。

  一個殘缺的大口陶盆,一顆小小的稻粒,一塊磨盤,一根石棒,一個被揭示的古人村落遺址,成為考古的鑰匙,歷史之門由此被打開,埋藏多年的秘密被發現。上山遺址的發現,印證著先民萬年前的智慧和勤勞。在和自然的相處中,我們的祖先不斷探索著求生之道,探索著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上山遺址,是人類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個深深的腳印。

  在浦江,已經建起了一個造型質樸卻內涵豐富的上山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一大片稻田之中,主體是兩棟類似茅屋的簡樸建筑。當年的考古現場,被保留在博物館的大廳里。浦江的朋友們陪著我參觀,一路介紹著,如數家珍。在這里,能看到上山人用過的各種陶器,有大口陶盆,還有陶罐。大大小小的陶罐上,可以依稀看到神秘的圖案,那是一些排列整齊的點,是一些寄托著飛揚神思的線條。還有石頭做成的工具,磨盤、石球、石刀、石錘、石鑿。而博物館的中心焦點,是那顆黑色稻粒。在射燈的映照下,小小的萬年古稻熠熠閃亮,如鉆石,如烏金,牽動著參觀者的思緒,讓人的聯想穿越時空,飛向遙遠的古代。

  上山遺址博物館門口,有袁隆平的題詞:“萬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遺址的重大發現,使這位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深感欣喜,于是揮毫寫下這八個字。

  正是晚秋時分,風中已有寒意。但上山博物館周圍的一大片稻海,卻在天地間蔓延著耀眼的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風中點頭,那是沉浸于豐收歡悅的微笑。稻田中,我看到一些裝束簡樸的農民在勞作,有人在車水,有人在彎腰收割,也有人牽著牛走在田間。走近細看,原來是一組組不動的雕塑。這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浦江友人笑著對我說:“在這里散步,你可以想象,時光仿佛又回到了一萬年前!

  視線越過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地平線上逶迤起伏的山影,這是浦江的仙華山。浦江友人告訴我,在仙華山上,有一些神奇的巖石,上面有遠古的神秘雕刻,這些巖雕的年代和成因,至今仍是謎。離開上山遺址,浦江友人帶我上了仙華山。在蒼茫暮色中,我看到了那些隱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巖石。巖石上的浮雕,不是文字,也不是具體的物象,而是一些奇怪的符號,如一個個圓睜著或者微闔著的巨眼。神秘的眼神中,有驚奇,有詰問,有沉思,有疑惑。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夜色彌漫,無論是冰雪覆蓋,還是風雨交加,這些眼睛永遠在石頭上睜著,默默遙望著無垠的蒼穹。我想,這些浮雕,會不會和馴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著某種關聯?相信我們的考古學家終有解密的一天。

  《人民日報》(2021年01月09日 08 版)

(責編:金忠耀、戴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