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窮窩窩 過上好生活
一早,在寬敞明亮的樓房吃完早飯,把小兒子送到家門口的幼兒園再去扶貧車間上班,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車間工作8小時,效益好時月入3000元不是難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義龍新區“新市民”班向榮怎么也想不到,標準的上班生活如今成了他的日常。
40歲的班向榮,老家在貴州省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黔西南州望謨縣坡毛村,祖祖輩輩住在破舊的木板房里,全家種玉米年收入沒超過3000元。
10多年前,在這塊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上,“很有想法”的班向榮和妻子咬牙借了路費外出打工。干過廚師、進過服裝廠,收入多了但開銷也大,一直攢不下錢,無奈又在4年前返了鄉,接著種玉米、住老屋。
這一切,直到去年才徹底改變。在與義龍新區建立對口協作關系的浙江寧波海曙區幫扶下,班向榮一家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當年6月搬到160公里外的義龍新區大龍潭安置點,住進140多平方米四室一廳的電梯房。
可班向榮卻喜憂參半。喜的是住進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電梯房,憂的是進了城怎樣才能有份工作,保障一家人的開銷。
今年初,在海曙扶貧干部的幫助下,班向榮順利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找到車工的活計。車間負責人雷蕾對他青睞有加:“班向榮既有做服裝的經驗,又對設備保養有研究,現在成了我們的‘班師傅’哩!”
憑借肯吃苦、懂技術的優勢,班向榮不到3個月就被破格提拔為車間小組長。妻子隨后也進了扶貧車間,兩口子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以前困難的時候,都是長輩幫襯一些。現在我和妻子找到了新工作,每月塞零花錢給媽媽花!”
“扶貧車間里,還有50多名街坊鄰居,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戶占了一大半,奔好日子的不止我一個哩!” 班向榮說,“現在鄉親們都夸我的名字好:班向榮,‘搬’來欣欣向榮好日子嘛!我打心眼里感謝幫我們搬新房、進車間的干部。”
海曙區與義龍新區建立對口協作關系兩年多來,通過產業項目扶持、建設扶貧車間、暢通勞務協作渠道及搭建消費扶貧平臺等形式,已累計帶動1.9萬余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人民日報》( 2020年11月11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