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勤儉節約精神代代相傳(人民論壇)
有這樣一個“半截粉筆”的故事: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當校長時,從不用新粉筆,用的都是每天巡視校園撿來的粉筆頭。有學生覺得他太“小氣”,為什么要愛惜“沒有多大用處”的半截粉筆?徐特立的回答是,積少成多,集小成大,也可以節省一點辦公費用。為此,他特意寫了一首詩教育學生:“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算細人。”
做這樣的“算細人”,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不論公私,物件都宜珍惜愛護,因為它們都是勞動人民的創造。只有精打細算、充分利用,才能用更小的成本辦更多的事情,實現高效發展、綠色發展。更進一步講,要讓勤儉節約成為自覺行動,必須將其落細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在青少年品德養成中。從青少年抓起,從小處著手,重習慣養成,才能讓勤儉節約精神永遠散發光芒。
在一檔青少年傾訴心聲的電視節目中,一些青少年“吐槽”長輩們較多的一件事,就是“太節儉”“太摳門”:爺爺為省電房間舍不得開燈,奶奶舍不得倒剩飯剩菜,爸爸經常“淘”出各種舊物件……然而,當長輩們現身說法,無一不是語重心長地跟孩子講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重要性。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如何在青少年一代傳承,已成為發展起來之后、富裕起來之后必須重視的重要課題。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并針對部分學校存在食物浪費和學生節儉意識缺乏的問題,對切實加強引導和管理,培養學生勤儉節約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確要求。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養成勤儉節約生活習慣,意義絕不只在減少浪費,更重要的是夯實未來社會風氣的基礎、個人奮斗的基石。“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鋪張浪費、奢靡揮霍,糟蹋的不僅是物質財富,更會侵蝕民族精神大廈,腐蝕社會風氣。節約是美德,節約是財富,拒奢尚儉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價值支柱。
有人這樣說:“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節儉惜物不僅是一種“待物之德”,也是一種惜物謹身、惕勵自儆的精神修養之道。如果一個人自小養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就會懂得自我約束、知道感恩饋贈,就能在人格方面不斷豐滿,在精神層面不斷強健,從而煉就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成為一個敢于直面任何困難、迎接任何挑戰的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青少年自小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理念,從思想認識上深化,在行為習慣中養成,無論對個人成長還是對良好社會風尚形成,都大有裨益。
“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家之寶”,不僅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要做到,在生活優渥的時候更加需要堅守。當節儉美德、節約行動獲得更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幸福美好,我們的祖國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31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