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讓“春天的事業”更溫暖(人民政協新實踐)
智能導盲機器人。張秀科攝(影像中國) |
北京市西城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視障人士在提前熟悉無障礙版結婚誓言。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
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蘇家社區通過加裝電梯,優化無障礙環境。張鷹攝(人民視覺) |
殘疾人事業被喻為“春天的事業”。我國有約8500萬殘疾人,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具體呈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面對殘疾人從生存到發展、從福利到權利、從物質到精神對更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為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貢獻政協力量。
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任重道遠
今年7月初,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赴黑龍江省大慶市、齊齊哈爾市、哈爾濱市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走訪特殊教育培訓學校、殘疾人托養中心、“全國殘疾人之家”、殘疾人康復中心和醫院、安置殘疾人就業企業、殘疾人家庭等調研點,并與基層干部群眾廣泛開展交流互動。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阮成發建議,加強殘聯、民政、人社、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在殘疾人社會保障、就業幫扶、教育培訓、醫療康復等方面的政策銜接融合,將資源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強殘疾人事業研究人員、殘疾人就業輔導員、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等各類涉殘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近年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體系持續完善,“跨省通辦”“全程網辦”“主動服務”等便民舉措有效落實。
截至今年9月底,殘疾人兩項補貼惠及1189.4萬困難殘疾人和1611.4萬重度殘疾人。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均逐年提升,5年來,全國累計發放補貼資金達1800.7億元。
“建議完善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地方依據當地居民上年度人均消費支出以及殘疾人生活保障、護理消費實際支出情況等,科學測算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調整周期和增長比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朱新力說,民政、殘聯等部門應打破數據壁壘,通過各地大數據智慧平臺,掌握全面情況,做到應補盡補,為精準幫扶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
輔助器具是幫助殘疾人提高生存質量、增強社會參與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殘疾人康復服務的重要內容。目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出臺殘疾人基本型輔具適配補貼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福利會秘書長張曉敏建議,建立科學規范、便民高效的殘疾人輔具適配補貼政策運行機制,不斷提升殘疾人申請、享受補貼的便利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提高輔具適配服務質量;突出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統籌協調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研究力量,建立完善康復輔具和老年用品產品清單,形成高價值、高科技輔具適配標準和服務規范。
把好事實事辦到殘疾人心坎上
目前,我國近80%的持證殘疾人生活在農村地區,其中一級二級重度殘疾占46.6%。
“農村殘疾人是亟待幫扶和關愛的特殊困難群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聯主席程凱表示,當前,農村殘疾人工作基礎較為薄弱,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整體較低,不同地域農村殘疾人服務保障水平發展不均衡。
程凱建議,加快建立覆蓋農村殘疾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強化“事前”發現、“事中”幫扶、“事后”兜底機制;更加注重服務救助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農村殘疾人在醫療健康、康復服務、托養照護等方面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幫扶農村殘疾人增加收入,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擴大農村集體經濟收益等幫助殘疾人共享發展成果。
曾經,“照看一人、致貧一家、拖累一群”是眾多重度殘疾人家庭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通過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護理、社會適應能力訓練、職業康復和勞動技能訓練等服務,實現了較好的綜合效果,但重度殘疾人的托養照護問題仍是很多殘疾人家庭的急難愁盼。
“協調引導物業服務企業和鄉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利用貼近一線、貼近生活的優勢,承接殘疾人日間照料、居家照護業務,為相關殘疾人群體提供適時、低成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支持殘疾人及其家庭更好融入社會、享有品質生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主委王新軍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龍墨長期關注殘疾兒童的康復服務,發現孤獨癥兒童康復困難較大。龍墨建議,將符合條件的孤獨癥康復機構納入定點服務機構給予管理和支持,研究制定針對孤獨癥康復機構的執業資質要求和評價監管措施;共同推進孤獨癥關愛促進工作,進一步健全孤獨癥篩查、診斷、治療、康復、教育密切銜接的服務體系,有效提升孤獨癥兒童全程服務水平。
推進多種形式扶殘助殘文明實踐
“正是有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融合教育的發展,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殘疾人才能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聯執行理事會理事楊洋看來,殘疾人差異化特點突出、個性化需求多樣,提升殘疾人教育質量還面臨融合教育落實狀況不夠理想,殘疾人職業教育資源不足、水平不高等問題。
楊洋建議,進一步完善、細化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盡可能多地安置殘疾兒童少年進入學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完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推進普通學校建立校內融合教育支持系統,加快制定融合教育教學指南,加強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提供專項經費、人員保障;加快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鼓勵普通職業教育學校接納更多殘疾學生,實現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提質擴容。
文化助殘,有愛無礙。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殘疾人文化服務建設還存在文化服務覆蓋面不足、供給渠道單一、形式和內容有待創新等問題。
“應整合各類公共文化資源和場地設施,從場地、設施、信息等各個方面加強無障礙建設,吸納殘疾人參與。”王勇建議,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分工、社會共建、殘聯協調、殘疾人參與的要求,確保財政經費投入,保障各項文化建設任務落到實處;各地各部門開展文化活動時應適當考慮殘疾人群體,發放免費票,鼓勵殘疾人走出家門、擁抱新時代的文藝美景。
科技助殘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新領域。從智能輪椅到語音控制家電,從服務型機器人到遠程醫療服務,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顯著改善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以人工耳蝸的研發和應用為例,目前人工耳蝸已使我國近90%的聽障兒童能夠聽聲學語,正常入學。
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范峰建議,有效發揮助殘應用場景牽引科技創新的優勢,支持設立康復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推動搭建協同創新基礎平臺、成果共享平臺和成果轉化應用基地;加大對助殘科技項目投入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應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更多企業和科研機構投入科技助殘領域;積極推動將安全性好、效果顯著、普惠性強的助殘科技產品和服務納入殘疾人基本輔具適配目錄。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3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