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民”到“市民”,動遷安置小區管理之難如何破?
臺州桐嶼:細“治”入微破“三難”
“現在的生活環境好了,周邊公園、學校、衛生院等配套設施齊全,幸福生活變得更具象化。”臺州市路橋區桐嶼街道飛龍湖畔小區居民見證了一年來從“村民”變“市民”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
桐嶼街道作為路橋區第三輪城市化大開發的主戰場,承擔著路橋西拓的重大使命。近三年來,桐嶼街道全力以赴推進房票發放、立地房安置等工作,也摸索出了動遷安置小區管理破解之法。截至目前,共計完成分房15次,涉及19個村社,有448戶村民住進了立式安置房、1931戶村民住進了套式安置房。
細“治”入微破“三難”
“自從有了新物業,不論是夜晚斷電維修,還是反映衛生問題,只要撥打熱線,都能時時有回應。”高橋章嘉苑的居民感嘆。9月1日,隨著新物業入駐,小區終于結束了一年半無物業管理的局面。
這一新變化背后有哪些“治理密碼”?
高橋章嘉苑小區約有4000位居民,來自20個村社。
繼2019年村民陸續動遷安置到該小區后,物業管理成了一大難題。不少物業公司擔心,小區屬于20個村混合安置,居民凝聚力不強,管理起來心里沒底。
為了解決小區“無人管”的局面,2023年1月,桐嶼街道組織小區成立了業委會,暫由小區業委會代管。在業委會的主持下,小區自行運轉了約一年。
“長期代管肯定不行,小區沒有保障,要走規范化道路。”桐嶼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鄭必炯說。
2023年下半年以來,桐嶼街道借助小區綜合性改造和招引新物業的契機,細“治”入微破“三難”。
一難,是物業費收繳難。為了更好地引導村民形成交物業費的習慣,部分村社商議后決定,由村集體分紅補貼,村民的物業收繳大大提高,欠繳的物業費基本收齊。
二難,是改變村民生活習慣難。搬遷之初,不少村民從老房子帶過來的雜物比較多,舊椅子、舊沙發、舊家具……地下室的角角落落都堆滿了雜物。
得知這一訴求后,桐嶼街道組織專班工作人員,花了4天時間,清理出了幾十車的垃圾、破舊家具上百件……隨著“陳年舊物”被清理一空,小區徹底告別了地下室臟亂差的困境。
之后,街道又給小區做了亮化、造景、綠化補種,小區地下室一下子變開闊了,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三難,就是招聘物業公司難。2024年以來,桐嶼街道多次召集物業公司召開座談會,并表示街道會組織村干部、小區業委會、駐村民警、網格員等共同參與小區管理,讓日常矛盾糾紛在小區內化解。在給物業公司吃下“定心丸”后,經過三次招標,終于吸引了新的物業。
如今,新物業的到來,小區的衛生、治安、綠化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微服務”奏響治理“大合唱”
同樣是動遷安置的飛龍湖畔小區,與城市綠心僅相隔一條內環路,環境景觀優越,被稱為“臺州最美安置小區”。
小區的居民來自飛龍湖社區原徐洋、后洋金、岙后三個村。
住進小區,一開始村民并不適應,比如小區雖然已經裝好了充電樁,但是部分村民還沒有習慣電瓶車室外充電要付錢,有些人還是把電瓶車帶回家充電。
“我們以居民需求、治理需要為導向,探索創新安置小區物業服務。”桐嶼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朱潔介紹。5月初,街道申報飛龍湖社區“提升社區服務體系,推動數字化賦能”項目,通過在電梯內安裝智能識別警示裝置,解決電瓶車上樓充電安全隱患。
記者在現場看到,飛龍湖社區的辦公室距離小區只有50米,更好地實現了小區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
社區充分利用公共用房,成立了37℃共富工坊,吸納轄區內困難邊緣戶70余人就業。
“今年我們重點開展‘一老一小’建設。其中,老省心綜合體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10月啟用,屆時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就餐、送餐服務,還能輻射到周邊村莊。”桐嶼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葉博聞介紹。
同時,為了進一步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社區還組建了健身隊,開展“河小青”巡河實踐、“六一”彩繪童心、書法培訓、航空科普講座、消防培訓、普法推廣等活動共28場,服務1200余人次。
“接下來,我們將多元發力,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真正讓百姓享受從‘村民’到‘市民’帶來的便利,盡快融入社區生活當中。”桐嶼街道黨工委書記胡三爭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