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最新進展
衢州皇朝墩遺址發現“最早的水稻田”
9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2024年“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上共發布3項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的考古新成果,衢州市衢江區皇朝墩遺址位列其中。
皇朝墩遺址是上山文化的第22處遺址點。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設工程的考古前置工作中發現該遺址,2022年對遺址及周邊進行全面考古勘探,2023年4月起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至2024年9月初,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皇朝墩遺址格局清晰、規模宏大、特色鮮明、保存完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橋文化時期環壕聚落遺址。皇朝墩遺址古水稻田是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橋文化時期水稻田的首次發現,是迄今世界發現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記者在遺址考古現場看到,皇朝墩遺址主體由2處臺地及1條環壕組成,總面積約55000平方米,環壕周長約902米,寬約7至27米,圍繞1號臺地及2號臺地分布。遺址發掘出土文物絕大部分為陶器,分屬上山文化時期和跨湖橋文化時期,其中,上山文化主要有紅陶平底盆、陶壺、圈足盤等。
環壕東側存在約1.5萬平方米的低洼區域,正是古稻田所在。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采用多學科合作,通過田野勘探、植硅體分析、考古試掘、測年確認、土壤微形態研究等系列工作,最終發現古水稻田,為古水稻田考古研究提供了經典案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周東亞告訴記者:“只有種植過水稻的田地,才會留下大量的植硅體。考古隊員對洼地進行采樣,發現土壤中水稻植硅體含量達到2000-7000粒/g,密度極高,水稻植硅體的區域成獨立塊狀分布,可以認為這是先民曾種植過水稻的土地。”這是繼發現田螺山、茅山、施岙等古水稻田后,古水稻田考古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記者了解到,皇朝墩遺址古水稻田刷新了學術界對史前稻田和稻作農業發展的認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農業起源的證據鏈,更有力地證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夯實了上山文化的價值內涵,對上山文化遺址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發現的環壕聚落遺址為研究上山文化遺址的選址、聚落景觀、社會結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
同時,皇朝墩遺址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層位上下疊壓,器物之間有較強的源流關系,對研究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之間的演變關系、完善浙江省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重要價值。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長張森表示:“這片田見證了世界稻作農業起源,上山文化是萬年浙江的文化之源,而皇朝墩的考古發現,為探索世界稻作農業起源揭開了重要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