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互動性參與性,提升科普效果(創新談)
通過科普喚起人們對科學的興趣,不僅能進一步助力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培養科研后備人才隊伍,也能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讓人民群眾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活力充分迸發
前不久,浙江省德清縣的鄧女士將長出白色蘑菇(白參)的蘋果分享到網上,得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研究人員的關注。蘋果上長蘑菇很稀奇,也具有科研價值,該蘑菇因此被網友戲稱為“果菌王”。科研人員之后持續在網絡平臺與網友互動,分享相關研究進展。
蘋果上的白參稀奇,是因為蘑菇的傳統基質是木頭,長在新鮮水果上并不常見。鄧女士的網上分享,不僅為研究人員提供了難得的研究材料,還激發起公眾對白參和育種工作的興趣。網友不僅熱心追蹤對“果菌王”的研究進展,好奇“蘑菇有沒有蘋果味”,甚至有網友將長著蘑菇的芒果、大蒜等寄給昆明植物研究所,期待科學新發現。研究人員通過回應網友腦洞大開的提問,潛移默化做科普,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日常生活距離科學研究其實并不遙遠。公眾如此關注“果菌王”,在于這個物品讓實驗室科研與日常生活發生關聯,讓大家意識到,只要留心觀察,身邊處處有科學。當前,隨著科技應用延伸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科學、運用科學變得日益重要。通過科普喚起人們對科學的興趣,不僅能進一步助力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培養科研后備人才隊伍,也能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讓人民群眾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活力充分迸發。
好的科普往往不是傳播者單方面的輸出,而是與受眾的雙向奔赴。“白參菌絲完全侵染整個蘋果”“蘋果白參沒啥特別的味道”“寄來的樣品將排隊等待研究”……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與網民的互動,提升了網民的科研參與感,公眾從“被科普”向“追科普”甚至“傳播科普”轉變,進一步激發了他們了解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眼下,互聯網日益成為人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互聯網天然具有互動、參與屬性。讓公眾與科學走得更近,科普工作者可以通過進一步運用好信息化手段,多想受眾之所想,增進互動性和參與性,提升科普效果,幫助科普觸達更廣泛的人群。
如今,越來越多的科普活動注重互動性。在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活動上,一系列互動體驗性強、好看好玩的科普展品,引導青少年在“邊玩邊學”中探索奇妙的科學世界;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科開放日上,實驗室、種植基地等對外敞開大門,讓大眾在動手操作、在田間地頭“勞作”中感受科學、觸摸科學。從“火山爺爺”劉嘉麒院士到眾多“硬科技”知識博主,借助網絡平臺,他們在與公眾互動中介紹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維,把科學種進了更多人的心田。
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大眾的科學熱情相互促進。增進公眾對科研、科普的參與感,營造全社會一起關注、討論科學的氛圍,能夠進一步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從而厚植科技創新的沃土,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2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