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中見自然、見生活、見文明(古悅新喜)
中國畫《松溪泛月圖》,作者南宋夏圭。故宮博物院藏 |
中國畫《劍閣圖》,作者明代仇英。上海博物館藏 |
中國畫《千里江山圖》局部,作者北宋王希孟。故宮博物院藏 |
中國山水文化積淀豐厚,巖壑林泉之間凝聚著歷史煙云、滄桑印跡。自隋代開始,山水畫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畫科。它既是自然山川的描摹,也重筆墨技法的精妙,更與家園、品德、情操、修養等緊密相連,浸透了中國大地上的天地體驗、生命感悟、自然情懷、哲理追索,成為古代繪畫藝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現形式。
近期,“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之專題學術展“繪見: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出。展覽聚焦山水圖像中的古代中國,沿著山水畫境—物質生活—人文情致—思想觀念的漸進路徑,組合成“繽紛山色”“斑斕世情”“逸興飛揚”“澄懷味道”四個主題單元,提煉和展示古代山水畫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中華文化精神,旨在讓自然與人文妙相交織的藝術輝光,充實今人的心靈世界。
人世間的萬千氣象
農耕文明時代,天地山水與人類物質生活密切相關。在歷代不絕的山水圖像中,可見形形色色的各類人群,于其間居游行旅,漁樵耕讀,經營商貿,齊家治國。
鄉村大地上的胼手胝足、深耕細作,浸透了人的勞作與情感,是藝術表現的重要題材。五代、北宋時期,荊浩、關仝、李成、范寬、董源、巨然創作的《關山行旅圖》《晴巒蕭寺圖》《溪山行旅圖》等厚重峻拔、氣勢雄偉的山水畫,多以主山堂堂的高遠圖式、全景構圖,畫突如涌出的巍巍高山、萬仞巨峰、蜿蜒河流。山重水復之間,有古道溪橋、村居野渡、漁市山驛。如《關山行旅圖》畫幅下部表現的是生活氣息濃郁的鄉村日常,有村舍客棧、柴門茅舍,雞犬相聞豚在欄,行人閑坐店家忙。局部放大《晴巒蕭寺圖》,通過建筑樣式可以看出當時不同類型店鋪的經營業態。畫卷呈現了山明水凈、古樸生動的民間生活場景。
山水中的建筑之美,是宋代畫家留給我們的珍貴歷史文化影像。兩宋時期,巧妙融入自然景色中的建筑,逐漸成為山水畫的重要元素。南宋馬遠《華燈侍宴圖》,以淡設色畫夜景。蒼茫夜色中,建于山中的建筑、園林,與自然山川和諧相融。在不少宋代傳世畫作里,崇山峻嶺或溪山無盡的連綿間,均安置有巍峨的殿宇、回旋的長廊、亭亭的樓閣。它們在云霧的籠罩和林木的掩映中或隱或現,一改以往殿堂金碧輝煌、莊嚴整肅的傳統形象,在氣韻生動的自然節律中,以造境之趣和山川氣息,為我們留下一個有關宋代建筑特色的獨特印象。
女子的清姿麗影,也是山水畫中常見的藝術元素。宋代的《瑤臺步月圖》《江妃玩月圖》《桐蔭玩月圖》《天寒翠袖圖》《松陰庭院圖》《靚妝仕女圖》《盥手觀花圖》等,生動表現了女子于山間院中的閨閣生活,畫風沉穩,刻畫工致,畫境清雅,展現了宋人的精致與風雅。明清時期精于畫意的江南女性畫家,更以手中筆墨寫庭階蘭竹、園中玉樹、山中明月、心底思緒。
在紙箋絲絹之上,古代社會的人間萬象、世情百態多姿多彩,被藝術的創造之力,匯聚成斑斕形色,成就不朽的文化傳統。
山水間的人文寄寓
中國文化有著向山水尋求慰藉、抒發情感的傳統。此山水,是自然的山水,更是飽含深情的人文山水。高山大水萬年屹立的永恒不朽、千載不息的奔涌流淌,予人心靈洗禮,涵育品性修養。人們于此間仰觀俯察,游目騁懷,體驗宇宙萬物的神秘、自由、豐茂和生機,涵養虛懷若谷、大度包容的高遠格局,揮灑探索山水內美的才情意趣。
南朝宋宗炳撰《畫山水序》,提出“含道暎物”“澄懷味象”“暢神”“臥游”等觀點,闡述了文人學子于峰巒重疊、云林森眇處優游盤桓,循影索理,與自然山川應目會心的生活理想,影響深遠。“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文人有揮之不去的山水情懷。在中國美術史上,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家和文人畫,更是山水畫的主流和成就所在。文人畫家們常常于山水實體之中,通過各類感官體驗,觀察山川運行,體味自然意趣,寄寓無窮的人文情思。
尋常之物中,有深情的涵泳。例如,蘆葦既是江南鄉村常見植物,也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景觀之物,在畫家筆下呈現柔美、靈秀、蕭疏、野逸、清曠等不同意境。元代吳鎮以“漁隱”為主題的《漁父圖》《洞庭漁隱圖》《蘆花寒雁圖》等山水畫中,都可以見到蘆葦這一意象。畫家以此深諳熟悉的景物,表現超然物外的隱逸情懷和審美趣味。
經由歷代文人墨客登臨、吟詠、描繪的人文山水,集聚著創意靈性和時代精華,是鐫刻人們記憶和經驗的空間,后人可以借此與先賢、與傳統相與往還,尋求同聲共氣的心靈契合,獲得斯文傳承的意義。如明代姚綬對元代文人畫傳統,既有自覺的學習、傳承意識,也有深入的臨摹和創作實踐。在《三絕圖冊》中,《鵲華山》是對趙孟頫經典之作《鵲華秋色圖》的學習、傳承和致敬。從姚綬自題詩中言及的孤山、放鶴、梅花、月輝等詞中,可見作品《西湖》是對宋代隱逸詩人林逋“梅妻鶴子”故事蘊含的高潔主題的傳承。《芝芳》則是對唐代重彩設色技法和風格的傳承。
歷代山水圖像中的峰谷、溪泉、煙嵐、夕陽、山月、嘉樹、花影、禽聲,簡冊、法帖、畫卷、琴棋,吟詩、品茗、焚香、雅集,種種自然和人文的意象,表現的是閱盡人世繁華后向著自然山水的返璞歸真,是擺脫俗務禁錮后身心俱獲釋放的自由無羈,構筑起生動豐饒的精神生活之境。
哲學里的審美表達
人在自然山水中的審美覺醒,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文藝傳統講究“文以載道”。山水藝術與德性、哲思、智慧緊密相連,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文藝之“道”的各個方面,既提煉和奉獻了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概念、范式、結構形式、表現手法,也在哲學思辨的境界里升華,蘊含著自然觀、宇宙觀、社會觀、家國觀、審美觀的豐富元素,由此進入中國經典文化符號行列,具有形塑文化傳統的重要價值。
自然觀在山水畫中紛然可見。從五代巨然《溪山蘭若圖》、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的山川形象中,可見人對自然的崇敬之心;從明代仇英《劍閣圖》、清代禹之鼎《江鄉清曉圖》的題材表現中,可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南宋“半山一角”的圖式構成中,可見畫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體味。就社會觀而言,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北宋屈鼎(傳)《夏山圖》以“山水先理會大山,名為主峰”為創作理念,喻示著森嚴井然的社會秩序。南宋趙黻《江山萬里圖》的江山守望,是家國觀的形象表達。而清代黃易創作的訪碑圖冊,則生動描繪了于山水間傳習經典的文脈賡續。長山闊水與灼灼藝事的相印相成,構筑起精神豐盈、人文璀璨的觀念世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山水畫理更凸顯中國文化特質。“半山一角”,作為南宋以來一種十分常見的山水畫構圖形式,可謂是簡約空靈的山水美學典范。在南宋夏圭《松溪泛月圖》、元代孫君澤《雪景山水圖》等中,都可見到墨色表現的山石、林木、樓閣、江帆、舟船、點景人物,是為“有”之實景;而由大片空白畫面所表現的天光水色,則乃“無”之虛境。它們黑白相對、虛實相應、有無相和,共為一體,既相互對立,又相互映襯,構成完整畫面,予人和諧有致的中和美感。此處的黑白、有無與虛實,更是中國古代哲學“陰陽”概念的奧義顯現,揭示了事物彼此對立而又相互消長、對立統一的趨勢與特征。
有鑒于此,“繪見: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專題展,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古代山水畫作的藝術成就展示,更非傳統視野中文人心境和筆墨意趣的小眾玩味,而是以策展團隊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聚焦中國藝術特質的文明探索:展簽上對每幅作品畫意文心的闡釋;“耕織”“旅舍”“踏歌”等知識點和小故事的深度解讀;歷代“詩意圖”等主題畫作的專題學術梳理;大型視頻、觸摸屏、燈箱等設施對歷代“西湖十景圖”風格變遷等加以AI動態展示……觀眾可以從中領略中國山水畫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是反映文明進程的重要載體,從歷史資源匯聚層面,昭示了傳統形塑的內聚力;從當代文化建設層面,激活了文化創意的生命力;從社會美育培養層面,分類構筑起愛國、擔當、和合、清逸等系列圖像譜系,有助于觀者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山水畫的文化特質、藝術特色,等待著我們繼續深入挖掘、精心提煉和充分展示,讓蘊含其中的文化基因密碼更加生動可感。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8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