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獲得感 改革的含金量(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
——從身邊變化看新時代改革開放
“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
為人民謀利、為民生解憂,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拿證那天,天看著都格外藍。”得益于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陜西西安市放心早餐攤主許海麗拿到了西安居住證,這意味著孩子可以就近入學了;
“在家門口幸福養老,真好。”受惠于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陸續展開,家住遼寧沈陽市三臺子街道牡丹社區的老人王文義對晚年生活感到滿意;
“沒想到,現在已變為‘醫保按待遇找人’了。”安徽安慶市望江縣的姚先生喜出望外,父親看病花費41萬多元,異地報銷29萬多元后,還能享受追溯救助政策,自己沒申請就拿到了4.9萬元醫療救助金;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壯闊畫卷中,人民的獲得感,折射改革的含金量。
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的原則之一,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從“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強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推出許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強。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問題清單”就是“改革清單”。
“剛工作的時候為了補辦身份證,千里迢迢跑了趟老家洛陽。”今年4月,家住廣東廣州的張女士給兒子入學辦戶口,再也不用跑回老家折騰了。“以前要開準遷證、要辦遷移證,現在用‘跨省通辦’替代了這‘證’那‘證’,省時又省心。”越來越多“網辦”事項在指尖解決,讓人們嘗到了甜頭。
打破壁壘,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完善服務,適老化改造等暖心養老舉措不斷推出;切實減負,個人所得稅改革惠及2.5億人……一系列既有針對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舉措,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今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高額藥費曾經使福建三明市民高萬勇感到沮喪。“幾年前,光是一片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的開銷就是全家一天的菜錢,如今一天用藥僅需花費1毛多。”通過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藥價大幅下降,患者負擔顯著減輕。
要讓老百姓用上更多平價藥!截至今年5月,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已開展9批,納入374種藥品,其中大部分為常見病慢性病用藥。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推進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提質擴面”赫然在列。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轉變為系統集成、全面深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內涵更充實
“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70多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各方面推出2000多個改革方案,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涉及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各個環節,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廣西憑祥市友誼關口岸,滿載著進口水果的車輛匯成車流,正在快速有序通關。
“做水果生意最怕‘堵’。天越熱,水果越等不得。”當地水果商葉宏翔回憶,過去貨物通關要清關交稅,還要跑銀行、海關,填一大沓單子,“有次整柜榴蓮開裂了1/3,足足損失了幾十萬元”。2019年,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崇左片區設立,通關“堵”點越來越少,“現在智能通關‘刷臉’通過,環節進度還能通過手機實時掌握。”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同時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內涵更充實。
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石梁河水庫是江蘇最大的人工水庫。這里水面碧波蕩漾,遠處白鷺掠過。
2021年,孫盡闊擔任石梁河鎮級河長后第一次巡河,眼前所見卻是另一番景象——水面泛著柴油花,水里長滿了水華。村民在庫區投下密密麻麻的網箱,餌料令水質進一步惡化。
清網箱、撈垃圾、查污水,下河治水、上岸治綠,各級河湖長守護碧水清流。孫盡闊說:“石梁河昔日盛產的銀魚又回來了,鄉親們的幸福河又回來了。”
制度建設托舉起穩穩的幸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可持續
“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
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解決民生領域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零敲碎打調整、碎片化修補難以長久奏效,任何一項改革只有轉化為施之長遠的制度,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可持續。
“我和愛人小汪,都是90后‘新重慶人’。求學、工作、成家,盼的就是能在這座大城市扎根。”家住重慶市沙坪壩區的唐沁拿著鑰匙,高興地打開家門。
去年初,在沙坪壩區小龍坎街道的公租房申請點提交了資料,今年春節后,一家人就歡歡喜喜地搬進了公租房小區。“最令我滿意的是,公租房不僅租金便宜,配套建設的小學就在小區附近,送女兒上學,走路只要幾分鐘。”
一把房門鑰匙,打開的是“住有所居”的夢想。近年來,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成為像唐沁這樣的“新市民”滿足住房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
穩就業、增收入,補短板、促公平,兜底線、織密網……一項項民生制度托舉起穩穩的幸福,有力保障人民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民生制度的完善源于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
2016年,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有位婆婆告訴吳新慧律師,希望趁腦子靈光,指定孝順孩子作自己的監護人。
“我們發現,相關法律是空白的。希望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的作用,把這種許多人的‘個人意愿表達’,上升為國家法律條文。”吳新慧說。
就在當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征詢民法條文意見、建議,吳新慧提出增設公民按自己意愿選擇監護人的規定。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第三十三條采納了這條建議。
老婆婆的意愿被寫進了法律,正是民生制度建設熔鑄群眾智慧的體現。從天津“一顆印章管審批”,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福建三明綜合醫改……一項項閃爍著群眾智慧的規章制度應運而生,逐漸在更多地方生根發芽。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始終是改革前行的目標和方向。
今年5月,在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當有學者發言提到“接下來的這輪改革,力爭讓更多群體有更強的獲得感”時,習近平總書記贊許道:“這句話正是點睛之筆,老百姓的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
新征程上,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將改革開放歷史經驗運用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就一定能夠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把改革推向前進。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9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