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墨文化根脈 以詩意共遠方
臺州三門:探求文化與經濟共榮密碼
清晨,陽光叫醒了沉睡中的亭旁,數十座古建筑群落折射出紅色的光輝;云山蒼蒼,粼粼波光,橫渡白溪如一條碧玉帶蜿蜒在綠水青山間,串聯起多個景區;馬腳彈、浬浦跳馬、鹽灶高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開始晨練……
臺州三門的美,穿透著一股詩意和文化的力量。這繞不開三門持續探求文化和經濟共生共榮的發展密碼,對歷史文化永葆敬畏,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實現創造性轉化,在傳承中延續文脈的生動實踐。
穿越時光 歷久彌新
讓文化遺產“出新”
走進三門亭旁鎮區,迎面可見一塊鮮紅的主題雕塑“浙江紅旗第一飄”。96年前,亭旁起義在這里爆發,浙江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旗幟也在這里豎起。
“去年,我們成功申報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約5.11公頃,包含重要的公共建筑與公共空間遺跡,還有分布密集、連綿成片的名人宅邸和傳統民居院落。”三門縣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斥資100多萬元修建的亭旁起義紀念碑、400多萬元修建的紅旗廣場、1997年就被省政府批準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亭旁起義紀念館,都在無聲中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熱血巨變。
不僅如此,亭旁鎮街區內的民俗文化猶如“百花齊放”,其中“祭冬”儀式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被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板龍”在2014年以414米的長度載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兩月一次開展文物單位檢查活動、投入大量資金修繕歷史建筑、不定期開展非遺知識宣講活動、舉辦博物館系列展覽和文藝演出……守傳統根基、引創新活水,讓陳列在蟹鄉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是三門一直上下求索的文化出新之路。
據悉,三門現存不可移動文物234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19點;聯合國人類非遺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省級非遺項目12項、市級非遺項目37項。
在三門,從不缺少歷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蘊,此刻正在大放異彩、出新出色。
跨越山海 共赴未來
讓文旅資源“出圈”
“東屏村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畫里的村莊’,美極了……”剛剛結束的“嗨誓三門”越野賽,狠狠地為三門橫渡鎮東屏村圈了一波粉。
位于湫水山腹地,瀕臨三門灣海口,東屏村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憑借古色古香吸引了不少游客。
踱步村中,隨處可見的三門石窗展示著石雕藝術和民俗文化;占地面積1300余平方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里紅妝婚俗”紅妝博物館,通過500多件珍貴展品訴說著浙東地區獨特的婚嫁文化;陳氏宗祠里,傳統的祭拜儀式又創新了形式,在文化體驗游中散發著天人合一的氛圍。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理坐標,但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文旅融合發展坐標?三門給出了新的答案:
專門建立文產達人資源庫,出臺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每年舉辦文化產業人才培訓班,提高文旅人才項目謀劃能力。當前,全縣共有500多名民宿主、鄉旅帶頭人活躍在鄉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打造更精細的文旅產品。三門針對紅色文旅IP,推出紅色旅游精品路線、亭旁—蛇蟠—城西村的主題黨日線路,創建文旅消費集聚區等。
蛇蟠島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海島洞窟景區,著名景點海盜村展示了中國海洋歷史上的“東海梟雄”等壯觀歷史劇,三門放大當地特色,舉辦全國洞窟氣排球比賽、環蛇蟠島馬拉松比賽等體育賽事,以“體育+”的方式吸引游客,還榮獲中國“最具文化創意旅游島”、全國“十大文化經典景區”等稱號。
延長的文旅產業鏈,創新的融合方式,使得三門的文旅資源更加豐滿出圈,成了讓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讓鄉土文化“出彩”
天色漸暗,三門海游街道懸渚村文化廣場早早亮起燈,隨著一陣悠揚的樂曲響起,大家開始起舞。隊伍里,鄭愛芝跟著節奏舞動,笑得格外燦爛。十幾年前,她跟著下鄉的基層文化志愿者學唱腔、學身段,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戲曲演員”。
距離縣城近1小時車程的橫渡鎮,橫渡美術館成為村民看世界的“窗口”。主理人何雪嬌運營過文化空間,做過民宿,她把文化帶回家鄉,把這里打造成為集藝術創作、展演、文化閱讀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美學空間,開發了茶葉、咖啡等文創產品,有效激活了農村沉睡資源。2023年,橫渡美術館客流量達到20萬人次,為橫渡村帶來了活力。
循著“種文化”的發展足跡,不難發現,三門把頂層設計和地方探索有機結合,探索出了一條優秀文化在鄉土溯流而上的高歌猛進之路。
“為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樂享文化的精彩,我們既要傳承優秀文化遺產,也要發揚本土文化,同時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三門縣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為了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短板,三門依托文化禮堂、村民廣場等載體,為開展各項文藝活動提供更多場地設施;創新文化傳播的媒介和形式,采用云上課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多種形式,以文明鄉風引領和美鄉村……無形的文化,聯結著具象的歷史遺址、傳統手藝和鄉土資源,并在傳承和創新中惠及廣大村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