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界”到“無界”
“一體化”土壤孕育長三角無限未來
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元,“萬億之城”達到9個;2024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GDP達7.4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約25%,主要指標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日前舉行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預熱采訪新聞通氣會上,長三角發展數據驚艷全場。
地處世界級都市圈——長三角地理中心區域,被指定為全國唯一縣域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又被列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浙江嘉興嘉善這座小縣城正乘著長三角一體化東風昂揚前進。
小縣城融入長三角,從單打獨斗到攜手共進,從各自為政到異地同城,“消失的邊界”正在這里精彩上演。
長三角“科創范”越來越足
每個工作日的早晨,嘉善復旦研究院芯片產品主任袁瑾都會從上海出發,前往嘉善祥符蕩創新中心上班。一路上,風景不斷變換,從繁華都市到廣袤鄉村,最后到達詩意湖畔。單趟40分鐘車程,“雙城生活”的無縫切換,讓袁瑾連連感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邊界正在消失。
2023年8月,嘉善復旦研究院正式開園。落地以來,嘉善復旦研究院把集成電路研究成果在嘉善孵化轉化,同時放大成果應用效應,正式開園不到一年,研究院獲批工業和信息化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基地、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多項成果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以前以為搞科研必須得在大城市,現在才發現,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不斷推進,城市群整體聯動、各揚所長、相互賦能,不僅地域邊界淡化了,科創的邊界也在不斷拓寬。”袁瑾說。
同樣是在嘉善祥符蕩創新中心,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主任范驍輝正孜孜不倦地做著各種實驗:“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江南水鄉,正孕育著一個世界級的科創綠谷。”
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是嘉善到目前為止引進的最大科創平臺,至今,已在祥符蕩落地了未來食品、未來健康、未來城市、未來環境等6大未來實驗室。眼下,各實驗室已拿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成功研發了國內首款細胞培養魚肉技術;建立食品柔性智能綠色提取中試生產線,實現無人化生產線運行等;新污染物分值測試平臺已具雛形……
即使是在小縣城,也能服務長三角,影響全世界——這已是嘉善科研人員的共識。
祥符蕩創新中心的不斷發展,見證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扎實推進。三省一市通力合作,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不斷加強,各種新質生產力紛紛在長三角地區“落地生根”。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區域集聚了全國34%的高新技術企業,4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2023年度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9386.3億元,全國占比30.5%;技術合同額超過1.77萬億元,全國占比28.9%,區域間技術交易合同數達34616項、交易額達2091.8億元,科創協同日益緊密。
長三角同守一片天、共飲一江水
綠色是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底色。2019年11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揭牌成立。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嘉善承載著探路先行、創新示范的使命。
上海青浦、蘇州吳江、嘉興嘉善三地一衣帶水,河湖水面率高達20.3%,要想治理好環境,就要先治水。作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全長約57公里的太浦河,將青浦、吳江、嘉善三地串聯在一起。然而,20世紀90年代起,因對太浦河的定位不一,治理也存在分歧。
曾經的太浦河沿線有很多企業,水葫蘆在河道中滋生很常見。“水葫蘆漂到哪里,治理責任就歸哪里”,這串隨波逐流的水葫蘆折射的正是太浦河三家分治的困局。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為三地聯手治理太浦河帶來契機。2020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發布,三地聯手建立“聯合河長制”,確立統一標準,在水質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會商、河湖聯合保潔等方面建立起常態化機制。
在三地攜手下,太浦河再現綽約風光。從2014年11月開始,太浦河取水口水質連續保持Ⅲ類,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是嘉興市首個達標率100%的水源地,連續5年獲評浙江省優級水源地。從事治水工作近20年的嘉善縣姚莊鎮縣管干部王培根感嘆一體化所迸發出的巨大能量,“單打獨斗10年,還不如長三角聯合共治3年。”
從“共飲”到“共治”“共護”“共享”,示范區三地推動河湖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治水聯合”進一步向“治水融合”轉變。跨域一體、共保聯治,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變“獨奏”為“交響”。
如今,示范區聚焦共同面臨的系統性、區域性、跨界性生態環境問題,建立跨域協同機制,打破行政邊界壁壘,逐步推動共保聯治標準“一把尺”,監測“一張網”,執法“一體化”。數據顯示,2023年,示范區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從2019年的75%上升到96.2%,AQI優良率從78.4%上升到84.1%,“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重點跨界水體水環境質量提前達到或優于2025年目標。
如今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區域與區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長三角人共保聯治,同守一片天、共飲一江水,書寫著美美與共的新篇章。
長三角民生幸福圈越畫越大
回應民生期盼,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緊密攜手、協同發力,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享受同城待遇,一個個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將長三角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現在拿著我的社保卡,乘公交車免費,去醫院看病可以就地結算,去圖書館可以免押金借書……”家住嘉善縣魏塘街道的錢仲華年輕時在上海工作,拿著上海市民卡,回嘉善養老后生活處處不便。不過,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讓他的苦惱隨之化解。
隨著長三角“敬老通”創新深化改革應用在嘉善落地,上海、江蘇的老年人來嘉善,通過第三代社保卡,一方面能享受到縣里優待老年人待遇,另一方面能代替老年卡、敬老卡和醫保碼的一些卡證功能,實現“服務一卡通用、待遇一卡同享”。
“‘一卡通’作為民生服務領域的政府數字治理措施,連通了各級民生服務平臺,提升了往來居民在‘區域一體化’中的獲得感。”嘉善縣人力社保局數字化管理科科長傅春清介紹,現在手持一卡通可以“暢游”長三角,長三角居民在長三角區域就醫,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直接刷社保卡就可以異地結算醫保費用。浙江省居民在長三角區域異地旅游生活,刷社保卡還可直接乘坐地鐵、公交車。
與此同時,在長三角人員流動越來越頻繁的當下,群眾對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呼聲日益強烈。長三角一體化以來,三地政務部門聚焦一體化,著力在統一標準上做示范。
“沒想到現在新設個體戶這么便利,不用東奔西跑。”日前,在嘉善縣政務服務中心長三角“跨省通辦”專窗前,王志強驚訝不已。
家住嘉善縣的王志強一直從事運輸行業,2024年他計劃在蘇州吳江區拓展業務,本來以為辦理吳江的執照只能到吳江去辦,沒想到在嘉善當地就能辦。更令他沒想到的是,以前起碼要七八天時間、跑個三四趟才能拿到證,現在當天“立等可取”吳江的營業執照和交通運輸許可證。
2023年6月,嘉善“跨省通辦”迎來升級,實現長三角區域“證照聯辦通取”,集成了跨省通辦、證照聯辦、異地出證等一系列跨區商事登記便利化舉措,通過三地交叉授權受理,目前已實現1306個事項跨省“同城化服務”。
長三角一體化以來,“一網通辦”讓三地居民開啟“同城生活”,人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三地政務部門打破行政邊界,提高政策協同度,形成可供更多區域推廣復制的先行經驗和標桿,打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樣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