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美育沃土 共筑美好未來(古悅新喜)
“以美筑夢——‘兒童圖畫書創作100’作品展覽”中“天上掉下一朵云”主題場景。中國美術家協會供圖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橋西兒童友好街區內的“一米畫廊”。杭州市拱墅區拱宸橋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供圖 |
中國畫《秋庭戲嬰圖》(局部),作者宋代蘇漢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用心用情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已成為社會共識。如何以美的創造啟智潤心?適逢“六一”國際兒童節,本版特約3位專家學者,從原創圖畫書項目、兒童題材美術創作、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三個角度,立足傳統與當代,展現美術助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獨特作用,探討兒童美育的更多可能。
——編者
圖畫書助力兒童美育
鄭勤硯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兒童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圖畫書的陪伴。圖畫書,以圖畫為主要形式,配以簡潔的文字傳遞信息、抒情達意,成為兒童美育的重要載體。今年上半年,“以美筑夢——‘兒童圖畫書創作100’作品展覽”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辦,并赴云南、湖南等地巡展。100部原創圖畫書的821幅原作、24部動畫視頻,以及10個沉浸式主題場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展現出多樣的美學趣味,啟發心智、蒙養正氣,蘊含著深厚美育內涵,是新時代青年美術人才培養和兒童圖畫書創作的有益實踐。
我國圖畫書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得到蓬勃發展。明人編撰的《養正圖解》《蒙養圖說》、清代刊刻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等,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實現啟蒙教育。這些圖畫書中的畫作,按題材可分為山水、人物、花鳥等;結合各種有象征意義的圖案、符號、象形字等,以適應兒童審美和認知發展需求的形式,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豐富的圖像資源和敘事傳統,為我國原創圖畫書發展提供豐厚滋養。新時代,原創圖畫書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時代精神,成為培養兒童審美情趣、健康人格的有效抓手。近些年,原創圖畫書創作更是駛入“快車道”。“以美筑夢——‘兒童圖畫書創作100’作品展覽”便生動反映了這一趨勢。參展作品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相關藝術委員會、聯合國內圖書出版機構等啟動實施的“新時代青年美術人才培養計劃——兒童圖畫書創作100”項目。該項目面向全國青年美術人才公開征稿,由專家指導委員會從申報方案中評選出120個創作選題。經過圖畫書創作、兒童心理、兒童文學和圖書出版等多領域專家的指導,以及青年作者的精心繪制,最終由專家委員會評選出100部優秀作品與出版社簽約出版。這100部優秀圖畫書構思新穎巧妙、藝術手法豐富多樣,以新理念、新視角展現新時代兒童圖畫書的風采,為當下原創圖畫書創作提供啟示。
童稚之學,不止記誦。用圖像講好故事、闡釋道理,是圖畫書創作的一個重要維度。以古代《日記故事》為例,它以適應兒童學習心理的生動講述和形象圖畫,傳遞個中道理,激發兒童閱讀興趣。今天,越來越多創作者繼承這一傳統,以當代視角創新演繹精彩的中國故事,以東方審美傳遞新理念、新思考。比如,《小蝸牛向上爬》以清新脫俗的繪畫語言表現了小蝸牛跨越艱難險阻,最終贏得彩虹的勵志故事。《大興安嶺的小木屋》以剪紙拼貼與圖繪結合的形式,通過講述一只狍子在東北大興安嶺的森林里棲身木屋獲救的故事,表達“知恩圖報”這一主題。未來,如何以鮮活有趣的圖畫,引導兒童在閱讀過程中不受文字束縛、放飛想象?這些都是值得青年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持續思考的課題。
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情節敘事,增強兒童對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理解,是圖畫書創作的重要方向。“兒童圖畫書創作100”項目中的很多圖畫書取材自傳統文化,涉及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俗童謠、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像《花木蘭》融入戲曲文化彰顯高雅格調,水墨手繪流暢生動,傳遞出花木蘭“忠孝兩不渝”的高尚品格。《江南禮物 定勝糕》借助民俗糕點“定勝糕”傳達美好寓意。充滿江南氤氳美感的畫風,渲染出濃濃的親情、鄉情。這些圖畫書賦予傳統文化以美的形式,使孩子們在閱讀中實現情感啟蒙、涵養優秀品質。
以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為兒童帶來審美滋養,也是圖畫書創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像《找太陽做朋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陽泥泥狗為造型靈感,講述了一個追逐太陽的古老故事。畫中動物造型古樸稚拙,藝術氣息雋永綿長。《我的媽媽》則運用傳統工筆畫法,描繪了幾種不同的鳥兒母子相依的溫馨場景,工筆畫的溫潤細膩與主題蘊含的脈脈深情相得益彰,幾幀畫面,勝過言語萬千。更多青年創作者嘗試以創意思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藝術轉化,在保留民族藝術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審美,讓插圖貼近兒童生活、契合樸素童心,帶來獨特的視覺享受。
與時代同行,不少圖畫書創作聚焦現實生活,向孩子們展現大國風范。像《大國重器·出發!去深潛》《小北岸》等作品把目光投向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通過振奮人心的建設成就和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滋養兒童內心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極地·遠天之南》以一只企鵝的視角講述了中國科考隊的南極科考之旅。古老的冰山、深邃的海洋、靈動的生物,在美與奇幻中激發兒童的科學探索興趣和生態保護意識。
近年來,以“兒童圖畫書創作100”項目為代表,一批優秀圖畫書不僅打開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窗口,也培養出許多青年兒童圖畫書作者,為提升中國原創兒童圖畫書的創作水平與出版質量提供人才支撐。隨著兒童閱讀需求不斷增加,原創圖畫書創作任重道遠。期待更多創作者持續深耕,加強藝術與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跨界融合創新能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兒童讀物,讓孩子們在美的閱讀中茁壯成長。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妙筆生花繪童真
歐陽碧晴
“少小看頭角,嬉游總性真。”自古以來,孩童清澈的雙眸、無邪的笑容、純真的童心不僅被文人墨客反復吟詠,也被歷代畫家不斷描摹。
早在先秦時期,兒童便已成為繪畫的表現對象。唐代,人物畫走向鼎盛,畫家描繪兒童的技法也更加精進。雖然像張萱、周昉等唐代人物畫名家沒有確切真跡傳世,但通過欣賞后世的仿作,亦可大致領略他們細膩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表現力。例如,現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戲嬰圖》,傳為周昉所作,實際或為宋人繪制。畫中五位女子有的在給孩童洗澡,有的在幫孩童穿衣,還有的在陪孩童玩耍。孩子們或乖乖坐在澡盆中,被擤著鼻涕;或在大人背上爬上爬下;或正伸手抓取玩具,雖情態各異,但都健壯活潑、天真可愛。畫中各組人物相互呼應,還有一只小花狗在蹦跳撒歡,令畫面更加生動。這平實溫馨的場景,還蘊含著深深的祝福。有研究者認為,“浴嬰”即“育嬰”,古人在嬰兒出生三天或滿月時會舉行“洗兒會”、端午時則要為孩子沐浴蘭湯,這既體現了對幼童的精心照護,也承載著為孩子蕩滌災邪、助其健康成長的期盼。
以表現孩童日常嬉戲場景為主要內容的“嬰戲圖”,在宋代進一步發展成熟,其圖式日漸多樣化。幼兒琳瑯滿目的玩具和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如逗貓、戲兔、斗蟲、下棋、彈珠、捶丸、放風箏、玩小舟、打陀螺等,被畫家一一記錄于作品。其中,宮廷畫家蘇漢臣尤以擅畫嬰戲圖著稱,其傳世佳作《秋庭戲嬰圖》中,姐弟二人正圍著圓凳,聚精會神地玩著“推棗磨”游戲;不遠處的圓凳和地上,還散落著轉盤、鐃鈸等玩具。畫家通過精心刻畫人物的容貌、服飾、神態,使兒童天真爛漫的生活情趣躍然紙上。元明清時期,更多兒童快樂嬉鬧的場景,如滑滑梯、堆雪獅、遛鳥、冰嬉等,也被畫家敏銳捕捉并繪于筆端。這些畫作既見證著孩子們不變的童真童趣,表達了對孩童純真美好天性的贊揚,也反映著社會風尚的變遷。
子孫滿堂、家門興旺是歷代先民樸素而美好的祈愿。正因如此,在眾多“嬰戲圖”中,最熱鬧也最受歡迎的莫過于“百子圖”。宋人作畫寫實、求真,兩宋時期的“百子圖”在承載吉祥寓意的同時,更加精細地記錄了各類社會風俗和活動。比如,南宋佚名畫家繪制的《百子圖》團扇,尺幅雖小卻有包羅萬象之勢,容納了約百名表演雜劇、歌舞的孩童,構圖繁而不亂,設色鮮麗而不失典雅。畫中,孩童們有的騎竹馬對戰,有的擊鼓奏樂,有的則作滑稽戲,每一個細節都引人入勝,一派生機盎然。這件畫作既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也成為研究宋代戲劇的珍貴史料。明清之際,“嬰戲圖”與祥瑞文化的聯系更加緊密,五子登科、多子多福、百子千孫……圖像承載的象征意義越發厚重。“百子圖”的布局、色彩更具裝飾性,熱鬧繁雜卻又和諧融洽,不僅將孩童們的調皮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還傳遞出熱烈的吉祥喜慶氛圍。同時,“百子圖”的載體也不局限于紙絹、木版,還拓展至織繡、瓷器、漆器等各類材質的物品上,足見人們對該題材的喜愛以及對家庭和睦、國家昌盛的希冀。
除了“百子圖”,還有一類特殊的“嬰戲圖”也被歷代畫家反復描繪。這類作品以兒童“鬧學”為主題,在表現童真童趣之時,又暗含勸學之意,體現了古人對啟蒙教育的重視。佳作如明代仇英臨摹宋人的《村童鬧學圖》、清代華嵒《桐屋鬧學圖》、晚清沙馥《書館嬰戲圖》等,都刻畫了幼童趁先生入睡之時玩鬧的場景。只見有的孩子偷偷摘掉先生的帽子,有的孩子和朋友玩起游戲,觀之令人忍俊不禁。
當代美術工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扎根時代生活,使美術作品中的兒童形象更加豐富多彩,折射出社會進程。例如,張愛軍的中國畫《新生代·彎道超車》,以細膩的藝術語言描繪了一組兒童在戶外騎平衡車的場景,孩子們你追我趕,朝氣蓬勃,展現了當代兒童多彩的生活。在馬瑞波的中國畫《哈嘍!北斗》中,一名女孩正在用天文望遠鏡展開觀測,在她身旁,還有四名兒童排隊等待一睹為快。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與追求,使畫作彰顯鮮明時代氣息。透過這些美術作品,既可以看到兒童題材美術創作在內容、形式、語言等方面的新變化,也可以深切感受社會生活的新發展。
歲月的長河奔流不息,畫家們卻以生花妙筆留住了孩童們的天真爛漫。這些畫作帶領觀者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時光,留下關于家庭與親情、文化與傳承的深刻啟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幸福快樂的童年離不開溫柔呵護,精心“栽培”方可令“尖尖小荷”香遠益清。中華民族愛護幼兒、注重教育的人文傳統,不僅留存于水墨丹青中,亦將通過品畫、悟畫代代傳揚。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
營造兒童友好的“一米”風景
董楠楠
兒童的身心健康,關系家庭幸福和民族未來。2021年,我國正式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兒童友好城市逐步從概念化為行動。兒童友好,是指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環境設計從兒童角度出發,營造出尊重兒童心聲、滿足兒童需求、保障兒童權利的“一米”風景,成為當前城市更新的重要創新場景。
社區是居民們的“家”,也是兒童日常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戶外環境。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區在改造提升中愈發重視兒童游戲玩耍需求。通過設計師和兒童共同合作,更多好玩的“微空間”和“游戲角”被發掘出來。在上海、重慶等地開展的“小小社區規劃師”活動中,兒童以多樣化的方式表達了對身邊環境的使用需求,并深度參與社區花園或無動力戶外設施的建設過程,使得小小的微空間成為孩子們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場域。像上海市楊浦區的創智農園兒童游戲區,嘗試社區自由游戲場的營建機制,從設計、建造到裝置創作,由小朋友和設計者們共同完成,勾勒出他們自己的城市風景。營建過程充滿創意設計,旨在讓孩子們更好地感知世界、鍛煉社交、激發創新、療愈心靈。“‘童’參與、共治理”的設計模式,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注入創新活力。
從兒童“一米視角”出發,將友好理念融入城市空間設計,是城市人文品質的重要體現。在北京、杭州等地的街道更新改造中,設計者立足兒童體驗,通過藝術設計實現寓教于樂。漫步浙江省杭州市運河邊,橋西兒童友好街區將文化遺產、市井生活、公園綠地有機串聯起來,以多樣化的藝術營造讓孩子們觸摸文化、觸摸生活、觸摸自然。山東省青島市澳門路廊橋的設計,在尊重兒童交通行為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功能復合利用方法,將天橋上下的梯段局部放寬,并在其中增設多組滑梯、小劇場臺地、趣味攀爬壁等游戲設施,結合兒童啟蒙教育設計了系列數字裝置,有效提升天橋的趣味性和功能性,使其成為一道亮麗的公共景觀。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題樂園,讓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成為兒童友好環境建設的新趨勢。在新開園不久的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兒童公園的無動力樂園中,環境設計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提取相關動物、果實等生態形象,以自然材料應用和立體化空間布局,塑造出充滿童趣的體驗性構筑物等。為了增強兒童在空間場地中的體驗感,設計團隊還根據場地的坡度特點和景觀特色,創作了吸引兒童的卡通形象和故事,讓孩子們在運動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越來越多以兒童需求為導向的創意設計,激活了城市空間,也提升了城市溫度。
隨著我國自然教育高質量推進,一大批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探索發掘其自然生態資源的新價值,從系統設計出發,將兒童的觀察、科考和體驗納入“行走的課堂”整體設計,著力建構多感官、多維度的教育環境。例如江蘇省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針對兒童參觀特點,采用兒童易于理解的語言創新講解方式。其展陳設計強調適兒性,一是運用各種自然材料營建出充滿野趣的場景,增強沉浸式體驗;二是考慮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高差異,在無法降低護欄高度的展區設置了兒童專用踩腳凳和觀察口,拉進孩子與動物之間的距離。在鄉土動物展區,園方還提供了家庭共同坐下觀察動物的區域,強化了家庭親子游學氛圍。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須彰顯中國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兒童友好設計的寶貴資源。如今,不少兒童友好設計強調與城市文化相結合,讓“一米”風景啟智潤心。在廣東省廣州市,兒童公園的專屬花市活動試圖搭建起兒童與當地文化對話的橋梁。兒童可以參與花市開展的全過程,深度體驗嶺南民俗與非遺文化,在實操中學習傳統手工藝,增強文化認同。在陜西省西安市,環城西苑兒童樂園中的無動力設施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和動靜需求合理設計,并選取了具有西安古都風貌特點的系列色彩和塔、院等建筑符號,延續當地市民在老城墻下游戲成長的記憶。將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兒童友好設計,有利于提升兒童文化素養,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小設計,大情懷。構建兒童友好環境,需要更多的設計師與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組織攜手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以“米”為尺,以小“建”大,將充滿關愛的細節與富有創意的營建,智慧地融入每一寸微小的城市空間。“一米”風景的設計創新,不僅是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溫馨、有趣的場所,更是在厚培創造力的土壤,播種未來的希望,讓世界更加美好。
(作者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2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