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梅古樹談起
施岙遺址出土的古樹木遺存。 |
樹木不僅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還提供能源、食物、藥材及各種副產品
我國多處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出土有經濟林和果樹的植物遺存,說明古代先民很早就將樹木的利用納入日常的吃穿住行中。
寧紹平原是錢塘江南岸一塊東西向狹窄的沿海平原,是史前古人類文明的活動中心。浙江省余姚市施岙遺址位于錢塘江南岸的寧紹平原東部,西南距河姆渡遺址7.5公里,東南距田螺山遺址400米左右。在施岙遺址發現的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考古依據最充分的稻作農耕遺存之一。在古稻田西南角兩個探方底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兩段樹木枝干。對古樹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并用樹輪校正曲線校正,確定樹木年代為公元前2520年,距今已有4500多年,屬于良渚文化時期。對古樹和現生樹木木材進行解剖學分析,鑒定其為楊梅,這是迄今我國發現年代最早、最為確切的楊梅樹遺存。
楊梅是一種美味的水果,既可生食,也可制作蜜餞、果醬,還可釀酒,楊梅果肉、果核、樹皮、樹根等部位亦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施岙遺址的楊梅古樹遺存尤其值得關注,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我們全面認識先民飲食結構、深入研究生業經濟提供了資料。
從公元前2520年的楊梅樹,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寧紹平原先民的食物來源和種植種類是多樣的。寧紹平原的生業經濟中最重要的水稻、櫟果、菱角、芡實等在9月以后成熟,在6月到9月的這段時間,楊梅、野葡萄和獼猴桃等或可補充糧食的不足。
先民種植的植物種類十分廣泛。距施岙遺址不遠的田螺山遺址,出土了青岡屬、櫟屬、水青岡屬、桃屬、梨屬等經濟林和果樹的木炭,還發現了大量橡子坑以及松、桃、梅、櫻桃、南酸棗等的種子或果核。田螺山遺址周邊水田廣布,水稻種植業興盛。但在距今6500—6000年間,青岡屬木炭遺存絕對數量達到了頂峰。專家推測,這一時期受海侵影響,稻田分布面積大幅縮減,水稻已不足以支持遺址所需,轉而加強了橡子的采集,這與后世文獻記載的“橡子,儉歲可食,以為飯”一致。
在長江下游的余姚河姆渡、蕭山跨湖橋、吳興錢山漾、余杭茅山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桃核。桃果外觀艷麗,肉質細膩,營養豐富,根、葉、花、仁可入藥,甜仁可食用。有學者認為,長江下游地區的先民至少在距今7500年就開始對桃進行人為選擇。此外,還發現櫻桃、獼猴桃和柿。柿屬果實脫澀后可生食,或加工制成柿餅柿霜,柿蒂可入藥,有祛痰鎮咳、降氣止呃等功效。柿樹皮含鞣質。柿為果糧兼用食品。田螺山遺址出土的大部分柿屬種子尺寸很小,跟現代野生柿屬相仿。但在某一處樣本中集中出土的柿屬種子,尺寸與現代栽培品種接近,當時或許已有特定柿屬種類被專門化采集或管理。南酸棗果實酸甜可食,并可釀酒,樹皮和果實皆可入藥,可以消炎解毒、治火燙傷。除田螺山遺址外,河姆渡遺址也有南酸棗出土。
可以看出,樹木不僅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還提供能源、食物、藥材及各種副產品。除了以水稻為主食外,先民也廣泛采集野生植物和果樹的果實作為補充。深入研究農業遺存的價值,對于我們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等方面,具有啟發意義。我們要更加重視林木資源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野生植物資源的食用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7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首過三峽!萬噸江海直達輪挺進長江上游
- 人民網舟山4月24日電 (方彭依夢)伴隨著一聲鳴笛,今天中午,裝載著5400余噸進口大宗貨物的新型江海直達船“創新5”緩緩駛離寧波舟山港老塘山5號碼頭,通過江海直達運輸方式,經由三峽,前往重慶港。 4月24日,新型江海直達船“創新5”駛離寧波舟山港老塘山5號碼頭。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供圖 人民網浙江頻道從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了解到,此次航行是舟山至重慶江海直達航線首航。…
- 浙江杭州:“文化中國行”浙江主題宣傳活動啟動
- 人民網杭州4月23日電 (陳陸洵)今天下午,來自中央及省級媒體、行業類媒體代表的記者們走進杭州西泠印社,標志著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文化中國行”浙江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 活動期間,記者們將分為“杭州—麗水—衢州”“杭州—紹興—湖州—嘉興”兩條線路調研,先后深入杭州市橋西歷史文化街區、麗水市龍泉西街、紹興市崇仁古鎮老街等調研點位,多維度立體式報道各地各部門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反映新時代人民群眾高品質文化生活和美好精神追求,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髓和具有世界意義的精神標識,展示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據悉,此次“文化中國行”浙江主題采訪活動持續至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