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創作生產——
激發原創力 提升影響力(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圖為國家大劇院外景。 |
核心閱讀
當下音樂劇創作要發揮傳統歌舞的敘事優勢,也要融入新的創意構思、題材內容、表現手法,增強作品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創作出思想深刻、藝術精湛、觀眾喜愛、市場歡迎的精品佳作
類型多樣的原創、改編和引進音樂劇推動演出市場日漸升溫,也促進了音樂劇行業的良性循環。一些音樂劇制作機構根據多樣化的接受場景定制劇目,一些駐場演出也在探索“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文旅融合之路,以滿足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借鑒先進創作運營模式,近年來,我國音樂劇產業鏈逐步成熟,劇場經營、劇目制作、經紀業務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努力實現更大產出效益,推動行業穩步發展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展現李白詩意人生的音樂劇《將進酒》剛剛結束了11個城市的巡演,受到觀眾歡迎。不久前,首屆上?!把菟嚧笫澜缫魳穭★L云榜”與首屆“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舉辦,來自各地的音樂劇從業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音樂劇發展的新氣象。近年來,音樂劇演出市場呈現蓬勃態勢,逐漸跨越以引進為主的階段,發力原創劇目,增強精品意識,市場化探索也頗有成效,成為舞臺藝術領域一大亮點。
豐富題材 創新表達
曾經,音樂劇市場上受追捧的大多是引進劇目。近年來,本土原創音樂劇緊緊抓住發展機遇,煥發出強勁的創造力。
隨著國風國潮在年輕群體中的流行,音樂劇創作者更加著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養分,將豐厚歷史內涵與創新表達相結合,實現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的融會。浙江歌舞劇院創排的音樂劇《南孔》,以“禮”貫穿始終,潤物無聲地傳遞家國之思和禮儀之道。清雅的古琴音韻、磅礴的民族舞蹈,輔以舞臺上現代簡約的光影與傳統美學的留白,營造出獨特的戲劇情境。作品既深度考量故事年代的美學特點,又以現代審美打破時空距離,讓觀眾走進動人的歷史故事。
同樣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音樂劇《將進酒》,展現了飽含情感和智慧的中華詩文之美。面對詩人李白這個大眾熟知的人物形象,如何講出新意?《將進酒》將故事聚焦于青少年李白,注重刻畫詩人的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讓觀眾穿越歷史長河,看到那個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少年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舞臺上呈現蜀地風土人情,提高了作品的觀賞性。有觀眾表示“在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身上看到了盛唐氣象”。作品植根中華文化沃土,賦予傳統以新的時代內涵,因而能感染人、打動人、鼓舞人。
找到傳統與當代的連接點,讓觀眾與古人共情共鳴,一批頗具青春質感的古代題材音樂劇,受到年輕觀眾歡迎?!囤w氏孤兒》將主題定為“愛的光芒、勇氣的光芒、善良的光芒”,以當代視角審視人物的人生選擇,從形式到內容都更契合當下審美旨趣?!洞糖亍诽剿髁恕皯蚯魳穭 边@一新形式,在非線性敘事中融入京劇念唱、越劇女小生等戲曲元素,強化作品的情節張力?!稐顟臁穼⒍缮窈统料愕墓适轮匦抡希宋镄蜗罅Ⅲw多面,讓觀眾在傳說故事中觀照自我,探尋成長、親情、青春等人生主題。
與此同時,一批表現當代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不僅拓展了音樂劇表現領域,而且賦予其新的審美品格。北京歌劇舞劇院近年推出的現實題材作品《在遠方》《理想之城》《亦夢亦真》“奮斗三部曲”,表現的都是當下觀眾感同身受的火熱生活。《在遠方》圍繞一批快遞從業者百折不撓的創業故事展開,反映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闡發“遠方不是腳到達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兑鄩粢嗾妗分v述中國信息技術企業堅持不懈創新攻堅,突破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困境,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故事。“京味兒”音樂劇《南墻計劃》關注傳統曲藝代際傳承,“京韻+布魯斯”不只是曲風的交融,更象征著代際之間的心靈對話。這些作品見人見事見精神,具有時代內涵和現實意義,較好地觀照了社會文化心理,以新題材新表達擴大觀眾覆蓋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傳統。當下音樂劇創作要發揮傳統歌舞的敘事優勢,也要融入新的創意構思、題材內容、表現手法,增強作品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創作出思想深刻、藝術精湛、觀眾喜愛、市場歡迎的精品佳作。
探索模式 打造生態
類型多樣的原創、改編和引進音樂劇推動演出市場日漸升溫,也促進了音樂劇行業的良性循環。一些音樂劇制作機構根據多樣化的接受場景定制劇目,一些駐場演出也在探索“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文旅融合之路,以滿足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當夜幕低垂,燈光璀璨,上海這座“愛樂之城”便奏響樂章,國風、流行、都市等不同風格的20余部音樂劇交織上演。人們可以探訪環人民廣場的“演藝大世界”劇場群,來到集合沉浸式小劇場的亞洲大廈,觀賞駐演3年多仍一票難求的《阿波羅尼亞》等音樂劇。城區其他地方也有專業劇場上演音樂劇作品。在前灘31演藝中心,改編自經典名著《戰爭與和平》的音樂劇《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剛剛在這里結束了多達51場的“限時駐演”。
一般來說,專業劇場長期駐演模式是一個城市演出市場發達程度的試金石。只有觀劇人群足夠龐大,才能支撐起演出周期以“年”為單位的“長期駐演”模式。研究顯示,在演藝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占人口總數5%的觀眾每年平均觀看演出15次以上,貢獻了當地30%多的演出票房。與此同時,還需要人口總數5%—35%的觀眾每年觀看5部以上作品,才能支持演藝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文化消費潛力巨大,文化市場空間無限,音樂劇行業有條件有機會走出一條多樣發展、多面開花的道路。
當前,我國音樂劇最普遍的演出模式是專業劇場“定期輪換”、劇場院線“各地巡演”,同時也出現了類似于亞洲大廈這樣的“長期駐演”形式。多形態演出模式增加了音樂劇內容的多樣化供給,讓觀眾有更多高品質作品可以選擇。音樂劇宣傳發行方面,“不在看劇,就在看劇路上”的觀劇達人,在社交媒體上發揮著音樂劇推廣的關鍵作用。用優秀劇目先贏得5%的資深音樂劇觀眾的青睞,再吸引更多觀眾到來,成為當下效果顯著的音樂劇推廣模式。
從慣例來看,音樂劇與傳統舞臺藝術在運營上有較大不同。音樂劇行業往往采取制作人中心制,這一模式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質量,提升劇目與受眾的匹配度,營造良好的劇場環境,服務文化產業發展。專業制作人創新探索市場化路徑,打通從“工作坊到市場”的通道,優化從創作、制作到運作全產業鏈的音樂劇生態。借鑒先進創作運營模式,近年來,我國音樂劇產業鏈逐步成熟,劇場經營、劇目制作、經紀業務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努力實現更大產出效益,推動行業穩步發展。
音樂劇的繁榮發展不能依賴單一模式,差異化發展帶來更廣闊空間。比如,諸多中小型民營戲劇工作室另辟蹊徑,明確類型化定位,嘗試打造“小而美”的音樂劇新空間,無形中改變著觀演關系和戲劇美學,給觀眾以獨特的沉浸式審美感受。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劇場不只是一個觀劇的場所,還可以是一處圍繞表演藝術建構的生活美學場景,這也意味著,以音樂劇為紐帶的文旅融合發展擁有更多可能。
近年來,我國音樂劇在孵化原創作品、培養創作人才、豐富演出形態、培育觀眾群體等方面成果顯著。我們期待,中國音樂劇在講好中國故事上不斷精進,更好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精品需求。
(作者為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6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