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我國風能、光能等資源豐富,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如何進一步推動能源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記者采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
充分發揮高校優勢作用
高校在新能源的研發和創新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主力軍和生力軍作用。
建議高校根據自身學科特色,夯實基礎研究,探索新體系,提出新應用,解決新能源能量轉化效率和使用難題,從基礎研究出發,向應用端貼近。優化研究范式,以新能源領域的關鍵問題和國家戰略為導向,從需求端出發,逆向分析、完善理論體系。充分發揮師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敢于突破,鼓勵高水平青年人才進行創新研究。優化考核評價體系,以真正解決應用研究中的需求難題為導向,構建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同時,高校要主動對接頭部企業,了解企業需求,集中資源培育與新能源產業相關的一批有特色、有重點、有優勢的學科專業,為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提供人才儲備。
(人民日報記者 王錦濤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江門市市長吳曉暉:
做大做強新能源電池產業
新能源電池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發揮著關鍵的支撐作用。做大做強新能源電池及其關聯產業,支持龍頭企業吸引和整合產業鏈供應鏈資源,有利于促進新能源領域加速發展。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我國新能源電池產業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擁有多家龍頭企業。下一步,應積極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促進上游頭部企業開展供需對接,構建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生態圈,加快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
根據我國的鎳、鈷、鋰等能源金屬儲量現狀,上游原料主要依賴進口,考慮到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存量較大,推動電池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大力發展動力電池回收新技術,加速電池回收產業布局,提升新能源電池產業中再生原料的比重,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國家戰略安全。
(人民日報記者 黃福特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
加快實現能源科技自立自強
能源是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點領域,創新是引領能源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加快實現能源科技自立自強,用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從擺脫資源依賴到走向技術創新,這是未來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出路。科技創新決定能源產業的未來,助力推動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體制機制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用科技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應深入剖析新能源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市場瓶頸等。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發展需要和國際市場需求,加強新能源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推動新能源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綠色、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持。
用政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面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堵點和難點問題,應制定針對性強、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同時,優化產業布局,促進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體系。
(人民日報記者 亓玉昆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華日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銘杰: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當前,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正逐漸成為能源發展的新趨勢。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超過51%,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5%。截至2023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41萬輛。人們對新能源的使用和消費不斷增加。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發展,我國已經在該領域形成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如今,我國新能源產業已經實現了從原材料到終端服務的全鏈條分布,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新能源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突破,讓我們擁有了推動中國技術、中國制造走出國門的堅實底氣。我國新能源產品憑借其不斷優化的產品質量,以及持續改進和不斷提升的技術實力,在全球市場上的認可度和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加大國際能源合作力度,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新能源產業鏈涉及領域,以及參與的企業和科研機構眾多。對于關鍵核心技術而言,更容易實現交叉學科、邊界學科交融,研究成果與產業升級碰撞,相關機構應創造條件,促進多維度、跨國界、深層次的產學研用交流,推動企業參與國際知名展會、交流會,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等方面持續深化與各國企業的交流協作。
(人民日報記者 楊昊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8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