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廊橋的鄉愁(延伸閱讀)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月山村的如龍橋。陳方翔攝(影像中國) |
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就廊橋保護聯合發文,既說明廊橋之重要,也反映出保護廊橋之迫切。
據初步統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有138座不同類型的廊橋,分布在13個省(自治區)。近年來,受極端天氣頻發和人為活動增強的影響,廊橋文物安全面臨多種威脅。一是突發性自然災害,如臺風、洪水等氣象災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二是人為活動影響,如亂搭亂建、刻畫污損以及火災等。此外,很多廊橋經年累月受到河水沖刷、蟲害、微生物病害等因素影響。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木質科學委員會專家委員劉杰建議,需要對廊橋分層次地保護與利用。比如,有些廊橋的環境保存非常自然且原始,或者極具歷史價值,我們就要注意整體性的保護,切忌用一些現代建筑與設計的手段過分地干預這種歷史的環境;如果廊橋所在的環境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就要因地制宜地在廊橋的本體和已經現代化的環境之間做好協調;如果廊橋處在非常完善的交通線路的體系里面,則要考慮對整個交通線路,包括自然的山水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總之,對于廊橋保護,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做相應的方案,而且要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和廊橋的活化利用,真正留住廊橋的鄉愁。
如何在保護廊橋和發展鄉村、滿足人們現代生活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各地都在探索。
浙江慶元縣建立了廊橋“管家”制度,每一個文物保護單位都有一位文保員,文保員需要定期、不定期開展巡查,主要查看橋梁橋體穩固程度、廊屋屋面是否漏雨、廊橋周邊環境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并記錄巡查情況;浙江泰順縣上線文化遺產(廊橋)監管保護平臺,讓古廊橋有了一位24小時在崗且反應靈敏的“保鏢”,可實現廊橋體征精準畫像、1公里集雨區氣象預報、橋身溫度異常和煙霧警報、險情應急處置“一鍵達”等功能。
近年來,福建寧德市通過實踐授徒傳技,不斷完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老中青梯隊人才建設,代表性傳承人從6名增至23名;通過開展“司法+保險+服務”文物保護模式、配備安全防護設施、實施文物預防性保護監測和數字化保護、開展木拱廊橋保護立法等形式,加強廊橋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2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