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
浙皖“對賭”獲雙贏 新安江變“心安江”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
新安江,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從海拔1629.8米處啟程,流入山澗,在斑斕山嶺和白墻黛瓦間蜿蜒奔流300余公里,并于浙江省淳安縣匯集成為千島湖,最終匯入錢塘江。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早些年,新安江上游流域因快速工業化、城鎮化導致流域生態遭到破壞,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農業污染急劇擴大,水質逐年呈下降和富營養化趨勢。清澈的江水,曾一度淪為兩岸百姓的“憂心水”。
同飲一江水的緣分,讓安徽和浙江兩地百姓意識到,必須攜手共護“母親河”!
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人民網 陳陸洵攝
“新安江流域是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先行探索地。”杭州市生態環境局淳安分局副局長吳志旭介紹,新安江上游安徽段入浙江淳安千島湖水量,占總入湖量的60%以上,對千島湖水質有重要影響。
2012年,在財政部、原環保局指導下,浙皖兩省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建立補償標準體系。雙方約定:只要安徽省跨界水質達標,下游的浙江省每年補償安徽省1億元;若水質未達標,則安徽省需補償浙江省1億元。
在億元資金的激勵下,皖浙兩省開始積極探索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機制新方式,先后出臺了《千島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關于新安江流域跨界環境污染糾紛處置和應急聯動工作實施意見》等制度文件,建立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形成省、市、縣三級溝通協調機制,并完善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橫向聯動工作機制,逐步形成水環境保護合力,共同促進生態保護補償工作開展,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構筑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淳安縣開始實施保護機制時,有一個基本原則——‘要求上游做好保護的前提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因此,我們從庫內到流域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工作:取締千島湖流域所有網箱養殖、取締所有采沙點、游船污水上岸、自然村農村污水治理等。”吳志旭說。
千島湖流域。淳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政策實施過程中,隨著上下游交流的逐漸頻繁,浙皖兩省相互學習治理經驗,聯合規劃編制、聯合水質監測、聯合垃圾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合多邊交流,逐步形成了共建共保的工作格局。
在兩省的共同努力下,2012至2014年、2015至2017年、2018至2020年,三輪試點接續開展。
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10余年來,中央及浙皖兩省累計撥付補償資金57億元。淳安縣累計獲得生態環保補助資金75億元,帶動生態環保投入112億元;綠色轉化財政專項激勵推動項目31個,帶動投資45.2億元。
如今,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千島湖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出境斷面水質保持Ⅰ類標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千島湖在全國61個重點湖泊中名列前茅,被列為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榮獲了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
2019年12月,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提到,加快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同時,相關工作作為重要內容,也相繼被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協同深化事項。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也對試驗區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們會繼續與安徽省共同落實千島湖—新安江流域的保護工作,將工作做到極致,筑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生態屏障。”吳志旭說。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