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著力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村舍成為智慧書屋,人臉識別進入、一鍵預約借還;“健康中心”里,為每名村民建有電子健康檔案;共享禮堂、共享辦公場所等新設施陸續落地……在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溪口鎮“鄉村未來社區”,人們享受的便利越來越多。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近年來,浙江統籌推進城鄉社區工作,著力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基層自治 群眾參與
“不占用市政道路的前提下,可將小區外圍閑置場地改成停車場。”
“人行橫道很寬,建議貼邊設置停車區。”
周末,杭州市拱墅區小河社區,一場圍繞小區停車難問題的議事會正在舉行。業主和社區、街道、交通、城管等部門工作人員齊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語討論了起來。
作為老舊小區,小河社區廣興新村小區停車需求超過150輛,內部停車位只有48個。由于沒有物業,又涉及多個部門,居民停車難問題一度沒有解決。
“坐下聊聊,搞明白彼此的訴求,才能一塊兒把問題解決。”說起參會感受,住戶陳琪豎起大拇指。
會后,根據意見建議,社區上報街道,并聯合交通、城管、消防等部門現場察看,優化出入口設置、安裝道閘系統,增加了停車位,有效緩解了停車難問題。
除了議事,拱墅區相關公共服務、公益事業、居民關切的信息,會在云平臺匯集,形成民意數據庫,有些則會成為議事會議題。
田間地頭、果園樹下、老街巷里……在浙江,“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正成為百姓生活的常態。
“咱村里的‘村級事務陽光票決制’,包含村民議事、參與票決和監督3個部分,涉及村集體和村民利益的事項,要讓村民參與到村務決策中。”麗水市蓮都區黃泥墩村村支書周宏偉介紹,村務公開基礎上的民主決策,讓許多糾紛得以避免。
在杭州市余杭區,小古城村村務公開專欄羅列10余項民生事務,列明具體負責人和計劃完成時間,接受村民監督;在寧波市寧海縣,“村級小微權力清單36條”,把村干部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紹興市上虞區,村級工程“一項一碼”,項目公告、施工進程、資金撥付等工程建設重要內容“碼上公示”……群眾參與、全程公開,浙江各地正立足實際,多措并舉,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多方共治 紓解難題
“以前各部門輪流來檢查,現在一次就完成,方便又高效。”看著企業一次接受完“全科體檢”,杭州市蕭山區義橋鎮工業園區百強實業總經理曹百年說。
根據最新梳理的執法目錄,義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對企業消防、排污、渣土、噪聲等方面做了細致檢查。
義橋鎮行政執法統一協調指揮中心,集黨群服務、公共服務、執法服務等功能于一體,22名來自各個部門的下沉干部在此辦公,讓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
“不光辦事方便,以前發現問題,看到管不了,現在執法人員下沉到鎮里,一支隊伍管執法。”義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陳鋼說:“環境整潔、暢通道路、規范停車,看得到更管得好。”
去年以來,浙江率先探索省域“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浙江省綜合行政執法指導辦公室數據顯示:2022年,浙江已推動85%以上執法力量向縣鄉兩級下沉,其中鄉鎮(街道)占比60%以上。目前,浙江實現鄉鎮(街道)“一支隊伍管執法”全覆蓋。
執法力量高效協同,以共治破解多頭執法。組織體系的多方打通,同樣讓一些城鄉社區的管理難題得以化解。
“社區的聯系對接,幫了我們大忙。”衢州市柯城區府山街道府山社區居民鄭愛仙夫婦,因為樓上住戶家中漏水,自家墻體發霉。但矛盾雙方各執一詞,無法解決。
于是,老兩口撥通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電話。
“樓上排水管損壞,導致雨水直接排到房屋西側外墻,造成室內墻面返潮發霉。”接到電話,網格員上門查看,搞清楚了原因。
府山社區迅速聯系共建單位——浙江建工衢州南湖廣場項目部。與社區敲定解決方案后,維修師傅上門修補、重鋪管道。“只要遇到問題,街道共建單位都會快速響應。”不到一周,鄭愛仙家的煩心事得以解決。
“從面到點,多方聯合,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充分保障。”府山街道黨工委書記豐小龍說,除了建強“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三級組織體系外,當地還有一支由以小區黨支部統領業委會、物業、社會組織等力量組成的“紅色物業”,提供項目改造、矛盾調解、志愿走訪等服務。
2022年以來,浙江通過深化黨建聯建下的三級組織,不斷豐富基層治理服務內容,多方參與,推動網格管理下沉,助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數字賦能 智慧治理
“您反映的問題已經處理。”家住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如意社區的居民王雨婷,吃完晚飯后,手機收到一條這樣的信息。信息中附有鏈接,可查看現場詳情照片。
早上出門時,王雨婷看到其車位附近消防箱玻璃發生破損,隨即拿出手機拍照,上傳到“浙里辦”小程序里的“村社智治”應用場景,并附上文字說明:車庫位號A—160處消防箱玻璃破損,請及時處理。
“叮——”,如意社區專職網格員董夢君手機上彈出一條消息,打開一看,正是平臺發來的事項推送。她快速響應“接訴即辦”機制,指派工作人員實地勘查,確認玻璃破損后,安排人員當日就完成了修復。
“居民反饋的問題會第一時間推送到社區,優先由網格、社區進行辦理。如果處理不了,再逐級上報,街道全程督辦。”董夢君介紹:“一般性問題都會在48小時內解決。”
2021年,浙江在多平臺上線“民呼我為”程序,聚焦百姓、企業高頻事項,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城鄉社區治理效能。截至目前,共整合181個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不僅如此,如今,大數據應用更可提前研判問題并解決。
“人流量過大,請迅速處理。”接到“智慧大腦”預警,湖州市德清縣交警大隊武康中隊中隊長王利強和同事們一起,趕在人流聚集最高峰前完成了道路管控,避免因人流車流量過大產生事故隱患,全程用時不到5分鐘。
垃圾焚燒預警、提示村內違規擺放搭建、汛期降雨河湖水位動態播報……日常生活中,德清借助地理信息、遙感測繪、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迭代升級,通過“智慧大腦”分析研判,提前化解風險。
“‘智慧大腦’歸集資源、天氣、出行、垃圾分類、便民服務等282類、近9億條基礎數據,涵蓋農村發展治理多個方面。”德清縣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總工程師王卓丞說。目前,德清全縣137個行政村的數據已接入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推動縣域鄉村整體智治。
在浙江,越來越多的數字場景正在嵌入城鄉生活,通過數字化手段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讓治理與服務更智慧、更精細,更好地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8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