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慢散少弱” 助力“快集多強”
麗水蓮都“并聯”64個網格驛站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在小區網格驛站忙碌了半天,10月5日中午,麗水蓮都區白云街道接官亭小區的胡女士,結算了成果:“貼畫5份、香包6個,掙了一天飯錢”。
接官亭社區黨委書記徐曉寧介紹,社區不少婦女此前處于待業狀態,加上轄區面積大、網格多,社區干部來回奔波,將服務陣地延伸的需求迫在眉睫。“今年7月,我們和市婦聯共建了網格驛站,既方便群眾掙錢貼補家用,也讓4名新招聘的專職社工有了服務場所。”
接官亭社區的轉變,在蓮都并非個例。“社區是最小治理單元,但我們在這方面短板較多。”蓮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問題集中反映在黨組織向下有效延伸扎根偏慢、網格資源力量整合偏散、基礎陣地配備偏少、群眾服務保障供給偏弱。
依照“上接社區、下聯居民、支部聯盟”三大陣地功能定位,蓮都整合了社區原有的辦公用房等場所,在各網格(小區)新建、改建、共建了64個實體運行的網格驛站,推動“黨群連心·網格走親”活動,基層“沒地干事”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暴露出的“慢散少弱”,逐步向“快集多強”轉變。
李根秀是蓮都大水門社區通惠園小區的居民。一得空,她就會到小區網格驛站和老鄰居拉家常,這里成為了居民新的“打卡點”。通惠門樓院住的多是離退休干部,90歲以上的就有18人,因為腿腳不便,大家的生活基本集中在小區內。“辦各種活動再不用東奔西跑,這里的設施很齊全。”通惠門樓院的樓道長何杏仙評價道。
“有了實體辦事點,我們‘沉底服務’就有了載體。”蓮都區農業農村局下沉黨員干部趙應茍,擔任蜜園小區3幢樓道長,他時常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小區網格驛站向社工與居民了解情況,及時為有困難的群眾提供幫助。
蓮都聯城街道婁豐堰社區下山脫貧安置群眾多,生活環境轉變不適應、回村辦事不方便等問題較為突出,社區積極整合村社兩地干部等各方力量,成立“共富安居幫幫團”,在清水灣等小區網格驛站內定時定點坐班服務,通過結對幫扶、定點咨詢、上門走訪等方式,處置突出問題30余個,網格驛站內的云視訊設備,日均服務群眾20余名,累計在線辦理事項達340余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