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長三角鐵路多項貨運指標創歷史新高
人民網上海5月2日電 (唐小麗)連日來,面對疫情對運輸物流帶來的影響,長三角鐵路統籌疫情防控和運輸組織,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物資和民生重點物資運輸。
據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介紹,4月份,長三角鐵路累計發送貨物超1700萬噸,同比增加79.3萬噸,同比增長4.88%;日均裝車卸車、單日裝車卸車等多項貨運指標均創歷史新高。5月1日裝車完成13731輛,刷新單日裝車量歷史最高紀錄。
上海北郊站貨場內,工作人員搶卸援滬民生物資。倪佳華攝
加大運力投放,貨運通道暢通高效
“我們提升海鐵聯運通道能力,圖外增加海安—蘆潮港、常州—穿山港、鹽城北—北侖港等4個班列線條,優化煤炭保供運輸,在潘集西—龍潭、青町—上合物流園、青町—戚墅堰等線路間投入7列車底、11組35噸敞頂箱,采取固定循環運輸方式開行,保障廠礦企業生產運輸需求。”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貨運部主任郭堅說。
在公路運輸不暢情況下,長三角鐵路協同江蘇省鐵路辦制定發布《疫情期間江蘇鐵路貨運保供工作指南》,公布省內31個主要貨運站點的聯系方式、辦理流程、班列排圖情況,指導各地做好“公轉鐵”工作。
受疫情影響,部分火車司機居家隔離,滬寧鐵路等106條貨運機車乘務交路出現機班缺口,海鐵聯運班列開行受限。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緊急召開組織協調會,組建徐州、合肥、上海、杭州4個地區管理團隊,從現有貨運、客運司機隊伍中挖潛選調,僅用4小時就完成全部160個應急機班的組建任務,確保各趟貨運列車應開盡開。
據統計,4月份,長三角鐵路日均裝車12261車、日均卸車17442車,同比分別增長8.1%、19.5%;單月貨物日均裝車卸車、單日裝車卸車等多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4月12日、16日、21日分別裝車13109輛、13214輛、13262輛,連續創下單日裝車歷史新高。
實施精準保供,重點物資快運快卸
在防疫、涉農、電煤等重點物資運輸方面,長三角鐵路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優先受理、優先配空、優先裝車、優先放行、優先卸車”的服務措施。4月份,長三角鐵路分別發運化肥等農耕物資20.1萬噸,同比增加252.3%;發運電煤47746車,超計劃進度5746車。
快!再快一些!援滬抗疫物資運、轉、卸,每個環節都等不得!鐵路部門成立抗疫物資鐵路運輸保供專班和上海鐵路貨運站疏運保障專班,采取晝裝夜開、專列上線、靈活使用機班等舉措,大幅壓縮車輛在途中轉停留時間。
一袋袋大米、一筐筐蔬菜、一箱箱食品藥品等物資“乘”火車馳援而來,第一時間被卸下出貨,配送到上海的千家萬戶。4月份鐵路到達援滬重點防疫物資和生活保障物資達4011車、13.3萬噸,所有防疫物資卸車出貨有序暢通。
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專用線內,工作人員在裝運化肥。葉曉剛攝
農資運輸有保障,春耕正濃不誤時。為加快春耕物資走上田間地頭,鐵路部門指定專人對接重點化肥生產企業的生產、庫存等情況,抓好運輸需求兌現。5月2日,在江蘇連云港港口,進口化肥集中“上岸”。
“我們發揮鐵路專用線優勢,與企業人員合署辦公,組織鐵路裝卸作業人力、機具、車輛提前到崗就位,做到應運盡運、快裝快運。”徐州貨運中心連云港經營部東聯班組班組長孫申韓介紹說。
優化運輸組織,國際聯運提質提速
5月1日上午,隨著嘹亮的汽笛聲響起,一列滿載健身器材、機電設備等商品的X8020次中歐班列從浙江義烏鐵路西站緩緩駛向西班牙馬德里,這是“五一”假期義烏開行的第一列中歐班列。當天,義烏共開行中歐班列8列,一大批“中國造”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產的商品通過中歐班列快速運輸流通,雙循環啟動“加速”模式。
“我們適應公路集疏運體系受到影響的情況,出臺鐵鐵接力中轉方案,對國際班列集結發運和回程班列落地疏運物流環節,提供全新的鐵路集疏運通道,進一步提高進出貨效率。同時按照‘一站一方案’原則,制訂國際班列區域集中運輸協調指揮機制,保障國際班列運輸平穩增長。”金華貨運中心副主任陳登科介紹。
上海貨運中心蘇州經營部組織對返程中歐班列箱體及場站環境進行消殺。石磊攝
在上海,為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最大化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鐵路部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海鐵聯運運輸組織。蘆潮港中心站海鐵聯運業務量占上海地區業務量90%,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統籌安排好蘆潮港中心站區運輸資源,聯合相關物流公司、各裝車站、船公司等企業單位,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科學調度指揮,保持生產24小時不間斷運轉,每日保證開行10對以上海鐵聯運班列,日均應急保供物資在20箱以上,日均裝卸車達到850輛左右。
業內人士介紹,長三角中歐班列、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海鐵聯運班列常態化開行,不僅讓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本土企業吃下“定心丸”,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了一條安全、高效的國際物流通道,緩解了航空、公路等因疫情防控需要停開或者減少開行造成的供需矛盾,也為暢通雙循環、服務“六穩”“六保”、助力區域經濟復蘇賦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