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長三角第二,六安做對了什么?
人民網合肥2月11日電 (陳浩)“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安徽全省的位次創歷史最好水平。”在2月9日召開的六安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長潘東旭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如是說。
報告指出,2021年,六安生產總值增長11%,居安徽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居安徽第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7%,居安徽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居安徽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6%,居安徽第三;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4%、10.8%,居安徽第五、第六。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放諸長三角41城,當地GDP增速也排在第二。
GDP反映一地綜合實力;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體現發展效益;固投和規上工業增長表明發展動能正不斷加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靠前,則是當地群眾共享發展成效和消費實力的真實寫照……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排名,折射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量效齊增,勾勒出“綠色振興,趕超發展”的奮進者形象。
六安,究竟做對了什么?
“強筋壯骨”首當其沖。
“強筋”,即鏈上合肥、融入長三角,打通經濟發展脈絡。人民網安徽頻道了解到,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合肥都市圈的不斷壯大,六安的發展格局迎來歷史性轉變,過去區位上的劣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
基于此,六安一方面深入推進“合六同城化”和“合六經濟走廊”建設。
在頂層設計上,與合肥共同編制《合六經濟走廊發展規劃(2020—2025年)》;在互聯互通上,一批新建、改造交通項目“快馬加鞭”;從產業布局上,“圍繞合肥龍頭產業做配套,圍繞合肥科創機構做底層,圍繞合肥園區做情報,圍繞合肥市場做農產品供給”的實踐每天都在皋城大地上演……
另一方面,隨著2021年年末被列入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市,六安加速融入長三角的大幕已經全面拉開。
1月28日,六安市與上海市松江區舉行結對合作幫扶“云簽約”儀式。接下來,兩地將圍繞《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明確的7項重點任務,著眼十年、謀劃五年,努力構建產業、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相結合的結對合作幫扶工作格局。
實現趕超發展,關鍵靠工業、希望在工業。圖為一電器生產車間內,工人正調試產品。袁潔攝
“強筋”之外,還有“壯骨”。
對于六安而言,實現趕超發展,關鍵靠工業、希望在工業。
圍繞這個出發點,六安全市上下堅持“投資為綱、項目為王,產業投資是綱中之綱、產業項目是王中之王”的理念,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發展第一戰場。
2021年,當地組建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綠色食品與生物醫藥、數字創意與現代服務業“5+1”產業鏈推進組,大力開展“雙招雙引”。統計顯示,六安全市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61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81個。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綠色振興,趕超發展,關鍵在人。
對此,六安以“刀刃向內”的決心和“敢同自己過不去”的態度,橫向對比與先進找差距,縱向對比向歷史找動能,先后開展了兩次干部群眾發展思想大討論。同時,常態化組織干部到滬蘇浙與合肥跟班學習、拜師學藝,并要求各級干部在交流學習中,將所見所聞轉化成自身的作業題,讓心得體會成為工作中的“破難之法”。
“當前必須拉升標桿、取法乎上,敢于同先進比高下,敢于同自己過不去,緊盯速度、位次、激勵事項。”日前,六安市委書記葉露中在皖西日報署名文章中指出,要跑起干事、跳起摸高,讓廣大黨員、干部不斷煥發“爭”的斗志,咬定“爭”的目標,拿出“爭”的行動,提高“爭”的本領,壯大“爭”的聲勢,樹立起對標“標兵”、追趕“標兵”、超越“標兵”的信心和決心。
濱水六安。張巨江攝
成績屬于過去,發展還看未來。
在六安干群眼中,過去一年逆風揚帆加速跑的成績,既是全市上下堅定不移貫徹“增速超平均、總量向中靠、人均朝前趕”發展思路的生動體現,也是實現從“追趕者”到“趕超者”角色轉變的集結號。
展望2022年,當地提出了“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結果”的目標,更明確了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強化區域融合發展等八項重點工作。
目標明、路徑實、干勁足……新階段現代化幸福六安指日可待,綠色振興趕超發展的新篇章來日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