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到!嘉興這個展覽帶你一睹圣旨真容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古裝劇中宣讀圣旨場景留給人最深的印象之一。那么,真正的圣旨長什么樣?又會記載哪些內容呢?
近日,由嘉興博物館、徐州圣旨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奉天承運——明清圣旨珍品展”在嘉興博物館展出,140件(套)圣旨文物讓市民大飽眼福的同時,也更新了大眾對圣旨知識的了解。
此次展覽共展出140件(套)圣旨文物。人民網 王蕭蕭攝
圣旨作為皇帝專有特發的宮廷文牘,其使用范圍包括重大事件的公布,重要思想的傳輸,官員的獎諭、擢升、任免和處罰,爵位的冊封,皇位的傳禪,軍隊的征召,賦稅的徵蠲等,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后,首創皇帝制度,把“命”稱為“制”,把“令”稱為“詔”。漢代蔡邕在《陳政事七要疏》中第一次把皇帝的命令稱為“圣旨”,至今已有1800多年。
圣旨作為皇帝專有特發的宮廷文牘,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人民網 王蕭蕭攝
而大眾常聽見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種說法,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朱元璋為了向人們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就自稱“奉天承運皇帝”,之后他頒發的詔書前面都要加上這六個大字,從此成為定制,得到廣泛使用。另外,皇帝頒發的圣旨不僅有詔曰,還有制曰、敕曰兩種。
朱元璋為了向人們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就自稱“奉天承運皇帝”。人民網 王蕭蕭攝
嘉興博物館展陳部主任陳寬介紹,和電視劇里一手展開的圣旨不同,明清兩朝真正的圣旨寬度一般都有30多厘米,而長度在2.5米到6米之間,至少需要兩個人來展開。
“在明朝的圣旨上,經常會用到‘廣運之寶’這個玉璽,‘廣運之寶’就是希望國家繁榮昌盛的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玉璽的印只有一半,包括上面的文字也只有一半,這是為什么呢?”講到這里,講解員賣起了關子。原來,古代防偽技術遠沒有現在發達,為了防止假傳圣旨,廣運之寶旁的一行文字只蓋了一半,另一半完整的印鑒在皇宮里存檔備份。如果有人假傳圣旨,皇帝會將自己內部的騎縫章的另一半與所傳圣旨進行貼合,如果二者相吻合,則代表這個圣旨是真的。
圣旨上的龍紋圖案。人民網 王蕭蕭攝
另外,明代和清代的圣旨也有著鮮明的區別。“與明代相比,清代圣旨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使用了滿文書寫,右邊是漢字,左邊是滿文。”陳寬說,清朝的圣旨顏色也更加豐富,品階越高的官員,頒發給他的圣旨顏色越豐富,還會繡上底紋,比如仙鶴的圖案就代表著一品大臣。
清代的圣旨,右邊是漢字,左邊是滿文。人民網 王蕭蕭攝
孫銘恩家族誥封的十道圣旨。人民網 王蕭蕭攝
在此次展出的明清圣旨中,孫銘恩家族誥封的十道圣旨最有史料價值。孫銘恩可謂清版“杜拉拉”,十道圣旨讓從他初入仕途到官居一品,僅歷時十八年。十八年、十道圣旨,概括了他的一生,也系統地反映了清代官員選任、簡拔、考察、獎賞、封贈等諸多方面的實際情形。
保存圣旨的誥命盒。人民網 王蕭蕭攝
市民正在參觀圣旨展。人民網 王蕭蕭攝
此次展覽除了圣旨外,還展出了專門用來保存圣旨的圣旨箱、誥命盒,以及色彩艷麗的清代鳳冠、蟒袍、官服、朝珠、涼帽等文物。這些圣旨相關的木刻類、服飾類展品,向人們展現出風雨淬煉后的文明,其中蘊含的信息值得觀者駐足品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