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不污河道
嘉興在浙江首創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
12月26日,嘉興市農業農村局下發通知,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要在嘉興全市擴面加快推廣運用。
作為“浙北糧倉”的嘉興,擁有125萬畝稻田。每年的水稻種植期,人工排水和降雨等會把稻田里的水帶入河道。這些從稻田里流出來的水,被稱為稻田退水,包含主要由化肥、農藥產生的大量氮、磷元素,于水稻而言這是肥水,為水稻生長保駕護航,但對河道而言卻是污水,易造成河道水體富營養化。在嘉興已全面完成畜牧水產養殖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背景下,減少稻田退水對河道的污染成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嘉興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處長周海明介紹,近年來,嘉興一手抓“減肥減藥”,讓水稻生長過程“少吃多長”;一手探索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在稻田與河道間設生態溝渠進行截污。記者在嘉興平湖農村看到,處在田間的一條條生態溝渠交錯通連,不同的溝渠內種植有野茭白、再力花等各種水生植物,這些植物能凈化、消納6月至10月水稻生長期間稻田退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周海明解釋:“從前,稻田退水都是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流入河道,如今至少要經過生態溝渠的凈化才能進入河道,不再有污水直排入河,即‘零直排’。”
各地稻田周邊環境不盡相同。嘉興因地制宜,用三種方式構成了“零直排”模式,使治污效果層層遞進。第一種是“稻田+生態溝渠+生態緩沖帶”的開放型,即稻田退水至少要經過生態溝渠的凈化處置后才能流入河道。浙江大學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今年12月20日提供的科研數據證明,在平湖一片實施了“零直排”的稻田區域,12條生態溝渠僅氨氮和磷就削減了三分之一,為一直困擾農村的稻田退水減氮、減磷蹚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第二種是“稻田+生態溝渠+生態塘”的半封閉型,即稻田退水需經生態溝渠和生態塘兩道凈化程序后才能流入河道,對氮、磷的削減進一步大幅提高。第三種是“稻田+生態溝渠+水塘(斷頭浜)”的全封閉型,即稻田退水經凈化后再循環灌溉,不再流入河道,實現了100%截污。“三種方式都達到了肥水不污河道的效果,為浙江各地不同環境下的稻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參考范例。”浙江大學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教授梁新強說。
“嘉興這一浙江首創的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為全面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提供了示范和經驗,值得推廣。”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陳百生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