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雙強”行動結碩果 “浙”里農業生產更高效
近日,在金華市武義縣百升菇食用菌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的菌棒鋪滿了一層層的菇架,初冬時節依然能正常出菇。該基地技術人員介紹,自從引進了智能溫控設備,基地實現了全年生產出菇目標,每年每畝可增收15萬元。
按照農業“雙強”行動部署,武義縣積極搭建控溫大棚產業園服務平臺,扶持引進菌棒機械智能化生產線,鼓勵當地菇農和食用菌生產企業推進機械化生產。
機械化的農業耕作提高生產效率。葉敏攝
在先進技術適用農業上求突破,讓農民有機用、有好機用,是農業“雙強”行動的題中之意。浙江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召開,正式拉開了農業“雙強”行動的大幕,確立了“一年大突破、三年大跨越、五年創一流”的奮進目標。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積極行動,出臺五年行動計劃,構建農業“雙強”行動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制定落實“三張清單”,高水平打造農業高質高效的省域樣本。
科技強農,做強種業勢在必行。“種業好比是‘芯片’,有了自己的品種,發展才有底氣。”浙江某海產品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聯合高校每年投入500多萬元,開展南美白對蝦育種技術攻關及產業化應用研究工作,填補了浙江白對蝦“從親本到苗種”繁育領域的空白。
近日,浙江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再結碩果。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和多家寧波企業聯合發現并培育的奉化水鴨,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并被錄入名錄加以保護,成為繼2006年紹興鴨、2011年縉云麻鴨后浙江的第三個“國字號”鴨遺傳資源。
農業“雙強”行動實施以來,浙江全力打好種業“攻堅戰”。《浙江省“十四五”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總體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啟動新一輪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育種攻關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今年,浙江育成省級審(認)定的農業新品種有47個,獲國家登記品種有9個,推廣育成品種有76個,推廣面積達700多萬畝。浙江還全面推進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普查,摸清家底。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通過省級審(認)定農作物新品種有69個,良種覆蓋率達98%,比全國平均高出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一大批農民最期盼、最急需的農業科技和科研成果走到田間地頭,惠及更多百姓。
智能系統設備進行科學蓄養。葉敏攝
在嘉興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內的植物新品種研究院,一個集裝箱加一套智能系統設備,就能搭建起一家蔬菜工廠。該系統能精準計算出蔬菜生長所需的溫度、光線、肥料、水分,甚至二氧化碳濃度,還能通過改變光線的顏色來控制酸度、甜度,比傳統種植方式節約95%以上的用水量。
“通過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我們可以對大棚水肥、卷簾通風、溫濕度、殺菌消毒等實現遠程操控。”衢州市一農場負責人介紹,農場已擁有先進設施設備,耕作、施肥、打藥、運輸等生產環節均已實現機械化。如今,用先進技術裝備武裝農業,已成為農業領域的時尚。
新技術、新裝備的推陳出新,得益于多部門間的多跨協同和聯合攻關。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組建“三農九方”科技聯盟單位,征集種業、土壤、綠色種養、保鮮、冷鏈等關鍵技術需求400余項,揭榜掛帥科技協作攻關項目83項。與浙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進學科協同發展和科研協作攻關。
今年初以來,浙江省聚焦產業急需、農民急用,摸排農機短板需求206項,形成“十四五”農機重點攻關清單。在全省規劃布局300個農事服務中心,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向區域化、專業化、綜合化、一站式方向發展。在省科學技術廳下達的2022年度“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第一批項目中,農業領域項目共76個,其中農機化、綠色生態種養相關項目占一半以上。植物工廠自動播種機等16個產品被省科技廳列入年度新產品試制計劃,智能堅果收獲機等13個農機產品列入省經信廳首臺(套)扶持范圍。在召開的全國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推進會上,浙江代表作了典型發言,浙江經驗受到與會代表點贊。
為有效保障農業“雙強”行動順利推進,浙江還在用地、人才、金融、財稅等多方面給予支持,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專門增設農業“雙強”資金,主動布局農業“雙強”項目。
截至目前,浙江已組織各地申報項目936個,其中重點突破試點項目114個,計劃總投資107.2億元。新組建的金融服務農業農村共同富裕聯合體,與5家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首批6個農業重大投資項目獲得授信簽約,授信總額達76.5億元。創新建立與用地指標、涉農資金安排“雙掛鉤”的“賽馬”激勵機制,鼓勵各地創先爭優,為推進農業“雙強”行動、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鄭亞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