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陽小山村建起一座“百詩園”
讓積淀在舊家譜里的古詩詞閃耀珍珠般的光芒
在浙江省傳統村落——杭州富陽與臨安接壤的永昌鎮青何村,有一個“林家埠頭”。舊時,每到汛期水漲,林家埠頭非常熱鬧,山里盛產的竹木、炭薪、竹筍、茶葉裝上竹筏,走永昌溪水路運到富春江邊的淥渚埠進行交易。由此,沿臨(安)新(城)古道逐步形成全長300多米的何阜老街,朱裕昌南北百貨店、翁慶余中藥店、趙石金熱老酒店、簡義瑞豆腐店等20多家店鋪鱗次櫛比。
如今,雖然林家埠頭、何阜老街歸于沉寂,但古埠頭那棵見證三百年滄桑的銀杏樹還在。更令人欣慰的是,一座由永昌鎮青何村投資170萬元精心打造的“百詩園”,日前在古銀杏樹下建成開園。
“雁涵秋色清潔口,鴉帶斜陽古渡頭。”“村店幾家開曉市,行人一路聽晨雞”……歷代文人騷客描寫古埠、老街的詩篇,以石碑形式鐫刻于“百詩園”墻面上,讓人們重拾歷史的記憶。
舊宗譜里的古詩詞,都是發自內心的吟唱
青何村,古稱何阜村、又何莊,明萬歷三年《新城縣志》有記載。全村現有3100余人口,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素有“山水竹影,詩田青何”之美譽。
“歷代宗譜里的村景詩,是對山水田園的自然贊歌、鄉土風貌的美好回憶,更是一方土地珍貴的勝景遺韻和人文印記。”鄉土文化研究者柯士成認為,埋藏在一卷卷泛黃宗譜里的古詩詞雖不是名家名篇,但它們都是發自內心的吟唱。有些村景迄今猶存,通過先人的詩文,可以感受到跨越時空的無窮魅力;有的雖已不存,但通過先人的描述,可以勾起人們對祖先生存家園的無盡遐想。
比如《東安李氏宗譜》里的詩句,有的描述青何山水之秀,有的描述青何農事等,都十分生動形象。
青何村舊時有翁家畈、林家埠、何家堰、西坂堰、大何堰五座水碓,由農主翁金生、鐘阿田、何高良、何兆松等籌資筑堤匯水而建。《東安何氏宗譜》里的《春流涌碓》描繪得淋漓盡致:“波瀾色瀉一溪碧,杵臼聲喧三徑春。”
宗譜里的古詩詞對于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柯士成也是津津樂道。明嘉靖二十年,何阜村數十戶撐簰戶聯名上書,請求新城知縣聶瑩應允建周孝子祠(俗稱太太殿)于何阜,以保佑撐簰人水上出行平安。在周孝子祠,春秋兩季都要舉行祭祀南宋大孝子周雄儀式。《東安林氏宗譜》里的景詩描寫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孝子祭”習俗:“玉樹森森何阜村,中流砥柱顯神靈。年年三月初三日,共祝千秋五社輪。”
富陽本土書法家書寫紙稿,一園看盡好山好水好人文
永昌鄉賢柯士成從富陽區文廣新局退休后,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把分散在青何村朱、何、李、鐘等九姓舊家譜中的135首詩加以系統整理,用小楷謄抄出來。青何村從中精選出98首,最終以“百詩園”的形式集中呈現。
“‘百詩園’占地面積兩畝,江南園林風格,98首詩碑由38位富陽本土書法家書寫紙稿。我希望村民、游客徜徉其間,讀懂詩、讀懂青何。”柯士成說,從這些質樸、純真的詩作中,青何村的山水、農事、風俗、建筑等歷史文化積淀一覽無遺,可謂是“一園看盡青何的好山好水好人文”。
青何村有“一山二水三橋四田五藝”,融之筆硯、梓于譜牒,沐先賢之遺風、啟后生之有為。一山,即月峨山(今稱月和山);二水,即永昌溪、龍峰溪;三橋,即日新橋、鐘家橋、小廟橋;四田,即西畈、大何畈、海螺畈、翁家畈;五藝,即青龍潭旗、梅花鑼鼓、越劇藝苑、木雕扎制、家譜詩文。
近年來,該村以浙江省3A景區村莊、杭州市歷史文化村創建為契機,相繼建設了非遺館、宗譜展示館、孝福大舞臺,整修了日新橋、玄帝廟、龍王殿、周孝子祠等歷史遺存。如今,因為源于家譜詩文的“百詩園”的落成,青何村誕生了新“六景”——林埠詩園、月和泉涌、孝福老街、龍王古殿、龍溪觀魚、白峰古祠。
“百詩園”園名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永昌鄉賢蔡榮根題寫。園中漫步,亭廊相連,綠茵相映,所見皆是鄉土之野,耳中皆為鄉土之音。
“‘百詩園’就是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打造成為永昌恬漫小鎮的一張文旅金名片、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永昌鎮黨委書記孫浩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