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掘中國傳統音樂的豐富礦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
圖為少兒演奏古箏協奏曲《梁祝》。 |
核心閱讀
為什么《梁祝》人們一聽就懂、一聽就喜歡?因為它雖然是外來的音樂形式,講述的卻是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的情感
將民族的故事、民族的音樂語言,特別是民族風格的旋律與西方音樂形式結合,能夠走出中國交響樂自己的路
音樂的本質是美,關鍵是情。要解決情感問題,作曲家就要深入生活。在創作時也要有真情實感,做到情真意切,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引發共鳴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57年,我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小提琴專業。我和我的同學們都立志要為民族音樂做點什么,同時也很苦惱:我們每年都去農村體驗生活,所到之處都說小提琴很好聽,但當我們演奏外國小提琴名曲時,大家總說“聽不懂”。
當時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黨支部書記劉品提出:“看來小提琴要為人民服務,就必須走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于是,我們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我擔任組長。為了讓農民聽懂并且喜歡,我試著用越劇的曲調寫下一首“梁祝四重奏”,即同學們口中的“小梁祝”。第二年,恰逢上海音樂學院籌備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作品,在“小梁祝”基礎上和老師的指導下,我和陳鋼等創作者精誠合作,誕生了后來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遺憾的是,《梁祝》余音繞梁,“小梁祝”樂譜卻散失不見。直到2019年,老同學張隆華偶然發現當年用來包書的一張紙竟然是“小梁祝”的分譜!2020年,塵封62年的“小梁祝”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奏響,雖然只有短短3分多鐘,但能聽見許多被保留在《梁祝》中的熟悉旋律。對于喜歡《梁祝》的觀眾來說,這是一次聽覺的“考古”,也是對音樂史的補充。
為什么《梁祝》人們一聽就懂、一聽就喜歡?因為它雖然是外來的音樂形式,講述的卻是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的情感。
我是浙江諸暨人,從小就聽越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靈感,就來自越劇尹派創始人尹桂芳唱腔中一句情意綿綿的“妹妹呀”吟腔。創作團隊把越劇唱腔特色巧妙地糅進了《梁祝》,使其主旋律富有江南風格和韻味,中國聽眾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也正是從這個角度,我一直說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梁祝》的成功讓我相信,將民族的故事、民族的音樂語言,特別是民族風格的旋律與西方音樂形式相結合,能夠走出中國交響樂自己的路。它的經久不衰也在提醒我們,要把目光投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藝術擁抱人民。
用民族樂器表達當代情感
“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的音樂理念,一直伴隨著我。“民族音樂現代化”是通過吸收外來藝術的發展經驗,使本民族音樂更富有現代性。《黃河大合唱》就是典型例子,它用合唱這種藝術形式表現抗日戰爭時期抵御外來侵略的民族精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音樂家,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借鑒西方音樂作曲技巧,豐富音樂的表現力,“洋為中用”地創作出充滿民族韻味的交響樂作品,如管弦樂交響詩《龍華塔》、箏·樂·詩《陸游與唐婉》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的民族樂器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力,音區、音色和表現情感方面的功能各有不同。我認為,只有推動民族音樂適應時代、反映當代人的思想情感,把民族藝術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才能為全人類共享。
要做到“民族音樂現代化”,樂器要進行革新。我長期鉆研民族樂器與交響樂的現代化合作,努力挖掘二胡、古箏、柳琴、揚琴、笛子、阮、笙等傳統樂器的演奏表現力,創作了二胡協奏曲《別亦難》《英雄淚》、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古箏獨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也曾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編為古箏協奏曲。
與民族器樂現代化并行,我對戲曲音樂也進行創新探索。以交響樂形式呈現越劇音樂,推出越劇清唱劇《莫愁女》;對“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南音進行探索,改編創作交響南音《陳三五娘》等作品,煥新這支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樂曲。
在諸多民族樂器中,我對古箏情有獨鐘。古箏左手主韻、右手主音,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在深刻而細致地表達東方人的情感方面游刃有余。我一直想寫西施,就決定用古箏來表現這個源于家鄉的故事。2020年,我新創作的古箏協奏曲《越國西施》在家鄉諸暨正式首演。這首古箏協奏曲在音樂上糅合江南民樂與西方交響樂語言,將西施置于吳越相爭、百姓流離失所的背景中,表達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主題。
情真意切才能引發共鳴
我今年88歲,仍然忙碌在傳承和講學一線。前人給我們留下太多寶貴的音樂財富,我希望盡自己所能,讓更多青年創作者認識到這個音樂寶庫的廣博與珍貴,也希望將自己的創作理念、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播撒出去,生根發芽。
如何才能寫出受人民群眾歡迎的作品呢?主要涉及兩個問題:情感和語言。
音樂的本質是美,關鍵是情。要解決情感問題,作曲家就要深入生活。在創作時也要有真情實感,做到情真意切,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引發共鳴。
音樂是一種語言,有自己的民族特點。民族音樂是一代代人集體創作的結晶,它融化在人們的血脈中,一聽就懂。我們的國家疆域遼闊,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音樂風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每一段主題,都有民間源頭。中華戲曲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音樂寶庫——中國的音樂語言就在民歌和戲曲里。中國作曲家要熟練掌握我們民族的音樂“母語”,讓人民群眾能夠感受到作品的親和力、表現力。
過去我們曾經走過彎路。有幾年,大家在國外看到現代音樂品種、現代音樂技巧,有的創作者將其通通拿來,奉西方音樂技術為圭臬,而忽視民族音樂的豐富礦藏,這實在是一個錯誤。
今天的青年創作者視野開闊,能夠在廣泛吸收各類音樂技巧和創作經驗的同時,自覺返歸傳統、深入民間,積極學習民族音樂語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涌現出更多精品佳作。
(作者為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人民日報記者曹玲娟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6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