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共富大棚”點燃創富激情
“圖上這款盆栽還有嗎?”“上次你推薦的產品我很滿意,還能推薦一些新產品嗎?”……10月8日上午,一打開電腦,嘉興桐鄉市崇福鎮東安村的小徐就不斷接到訂單和咨詢。
在網絡那頭的顧客并不知曉,客服小徐其實是一名白血病患者。病魔纏身多年的她失去了正常工作能力,也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她接受社會各界捐助多年,在去年終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只需要躺在床上點點鼠標,就可以接收訂單,然后通過電話,通知生產基地發貨,快速完成生意交接,獲得一筆不錯的收入。
“能靠自己勞動賺取報酬貼補家用,感覺真好!它讓我覺得努力地活著不是累贅,可以盡己所能活得有價值。”在小徐看來,她收獲的不僅僅是鈔票,更是對生活的希望。而賦予她希望的,是崇福鎮農創園的“共富大棚”。
農創園托起了一群農創客的致富夢,而富起來的農創客,搭建起了一個沒有圍墻的“共富大棚”,帶領周邊的青年、村民走上了共富之路。
一個人的夢想與一群人的事業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農創客項智能的花卉基地鮮花溫控大棚內,五彩繽紛的繡球花爭奇斗艷。
“從小我就有一個田園夢,希望可以與花草相伴,過自己熱愛的生活。”2016年,項智能帶著30萬元啟動資金來到了崇福鎮,走進了剛剛建成的農創園,成了第一批前來“淘金”的青年創客。
這一年,剛剛起步的崇福農創園采用“政府搭臺,創客唱戲”的模式,全力吸收新鮮力量激活農業一池春水,旨在擺脫“留守田地的農民越來越老”,以及“農業的未來之路越走越窄”的困境。農創園里,政府提供高標準農業設施大棚等硬件,還讓創客享有租金優惠、貼息貸款等“保姆式”服務。
項智能覺得,有了政府堅實的托底,創業風險大大降低。“土地是有感應的,只要我投入了、付出了,它就會給我豐厚的回報。”今年,來到崇福第六個年頭的項智能把繡球花事業做得日漸紅火。“今年,銷售額能達到七八百萬元。這個規模,超越了我最初的創業夢想。”從追夢啟程,到夢想落地,項智能感恩在最好的時代,來到了最適合的地方。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先富起來的項智能認為,要想把繡球花事業做得更大,最好能吸引更多的同道人到崇福農創園一起“玩農業”。只有在大磁場的引力下,才能擁抱更多的機遇。于是,一有機會,他就動員同學、朋友、熟人到崇福跟他一起創業。就這樣,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夢想喚醒另一個夢想。在項智能的現身說法下,在創業沃土的召喚下,一個又一個青春的夢想在這里生根發芽:
2017年,擅長種植花卉的尹海龍通過項智能的介紹,拖家帶口來了,種植起了開花類小盆栽,有了每年畝產15萬元的回報;時隔一年,尹海龍的叔叔尹振杰也來到崇福,研究花卉培育新技術,大大延長了花卉銷售期;返鄉創客張靜惠,放棄動漫設計師工作,回鄉開始與蠶桑打交道……
在農創園,每一個大棚都升騰著一個夢想。每一位創客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大家相互學習著、激勵著、充實著、幸福著。截至目前,崇福農創園共引育農創客50余名,入駐創新項目40個,2021年投產項目39個,可望實現產值9000萬元,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農人”正創造出更多模式的新農業。
一群人一條心一起拼 一直做一定贏
崇福農創園的“共富大棚”不但點燃了青春的奮斗激情,還不斷豐富著共富的途徑和內涵。
“這是捕蠅草,真的可以捕捉小蟲哦……”在崇福農創園里,主播們向網友介紹著各式各樣新奇的食蟲植物,通過一塊小小的屏幕,主播們帶領網友走向田間地頭,不僅推薦了當地美景,還展現了本地的優質農產品。
“剛來時,我們不知道能干點啥,但是當把心沉下來,在人無我有、人缺我補的定位中,慢慢找到了自己能干、喜歡去干的那個‘支點’。”創客主播張源說。
在崇福農創園,50多名農創客中,有的是技術高手,有的是銷售能手,有的則是王牌主播……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行當,但彼此間又是一個有機整體,結合自己的特長,圍著田園打轉。擅長技術的尹海龍,每天專注的是引進新品種,種出更受市場歡迎的鮮花;銷售能手不但負責銷售鮮花,還要把從市場上摸到的行情,及時反饋給像尹海龍這樣的種植戶;網絡主播負責推介田里的風景、田里的產品,讓美麗風景成為美麗經濟……就這樣,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人,一個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正蔚然成型。
農創客“小蟲”劉國明在這里打造了全國最大的食蟲草基地。張靜惠承包了30畝地,打造集蠶桑養殖、采摘、加工等于一體的綠色產業。在她承包的桑樹地里,大學生沈佳祎拿著相機認真拍照,以做好網店線上維護。而在農創園的西側,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畢業生嵇凌端正坐在電腦前耐心回復著線上消費者的一個個咨詢。鄭少平夫婦來自農創園周邊的城郊村,接觸過木材加工的他們開始收購樹皮生產基肥,為農創園的綠色生產提供有力保障。
“就圍繞這個‘農’字,我們一群人、一條心、一起拼、一直做,農業這條路嫁接現代社會的新思維,肯定會越走越寬廣!”暢想未來,項智能目光堅定。
為愛前行 “共富大棚”點燃更多的創富熱情
在這片土地上,實現創業夢想、收獲創業財富的農創客們,沒有忘記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怎么幫助周邊更多村民致富,不讓他們在共富路上掉隊?”農創客們聚在一起時,經常討論這個話題。于是,有形的“共富大棚”拆掉圍墻,讓共富快車搭載更多村民,點燃起他們的創富熱情。
授之以魚是第一步。今年春節,東安村的一名老黨員張師傅養殖的雞,遇到了銷售難題。得知信息后,項智能和其他農創客毫不猶豫拿錢組建了農創客愛心基金,專門用來幫助東安村的低收入農戶。農創客們按市場價向張師傅購置了47只土雞,并把這些雞送給了村里的低收入農戶。
授之以漁是第二步。崇福鎮農經中心主任馮志剛清楚,光靠農創客輸血不可持續,要實現共富,歸根結底得依靠農創客建立起一個良性造血系統。
日益增多的農創客,讓附近村民就業有了新去處。目前,120多名村民長期在農創園幫工,一年下來,僅工資收入就達到數百萬元。
依托農創園的溢出效應,東安村還將一些零星農田、旱地和農民拋荒地改造為高標準溫室大棚。目前已有7位“農創客”租用了共5萬多平方米大棚,僅此一項就給東安村帶來44萬元的新增收入。
不僅要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更要帶著農民賺。在與農創客多次商討后,今年,崇福鎮依托農業創業創新平臺,由村黨組織牽頭,吸收村集體內低收入農戶共同出資,將低收入農戶的承包地以“互換并塊”方式實現集中連片,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共富大棚”。
建成后的大棚出租給農創客等農業主體經營,并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戶就近就業,低收入農戶由此獲得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業薪金等收入,實現“一地三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崇福全鎮共有3個村實施“共富大棚”項目,涉及土地160余畝,帶動周邊低收入農戶113戶,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可增加43萬余元。
以農創產業發展帶動青年創業創新、農民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崇福正探索走出一條以美麗城鎮建設與鄉村振興帶動共同富裕的發展新路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