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P,打開麗水山區綠色寶藏
翻開浙江山區26縣地圖,連綿的綠水青山,是其明顯的生態烙印:這是一座生態資源的寶庫。
今天,當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流也能“賣”上大價錢時,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正成為26縣縮小與省內其他區域差距的一個突破口。
細看26縣名單,麗水全域9縣(市、區)均在名單上,也是山區縣占比最多的城市。而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也正是麗水。自2019年麗水市遂昌縣大田村發布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以來,這里如何用好GEP,探尋新的致富路?
原生態的水變成致富的水
麗水市景寧縣大均鄉是全國首個發布GEP核算報告的鄉。在報告發布后不久,一條水上項目的產業鏈在大均鄉興起。據當地估計,今年能帶來超過1200萬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效益。
對大均鄉來說,以前開農家樂、民宿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致富來源,但GEP告訴他們,還有另外的致富之路。
在一處溪流畔,我們見到了大均鄉黨委書記王偉嘯。清澈溪流里,是來自世界各地正在訓練的救援隊員。
大均鄉的水質,常年保持在Ⅰ類水。隊員們調侃自己在“礦泉水中游泳”,這里也成了他們訓練的首選地。
除了礦泉水般的水質,“大均鄉的水流形態豐富,有12種急流,是天然的水域救援訓練場地。”王偉嘯說,發現這一優勢后,他們開發了水域救援培訓。
隨后,警務培訓、少兒培訓等項目接踵而至。“從原生態的水到致富的水,GEP核算起到了加速轉化的作用。”王偉嘯說,GEP核算報告的作用正在于此:讓人們知道生態環境究竟好在哪兒,進而合理且有序轉化成經濟價值。
不僅是景寧,對26個山區縣來說,這種發展思路具有實際指導意義。青田小舟山鄉黨委書記季銘告訴記者,如果不是看到GEP核算報告,他實在不敢想,小舟山鄉的峽谷、瀑布、云海,放在整個麗水,都頗有競爭力,“鄉鎮的視野不大,能想到的轉化渠道較窄,GEP核算給我們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視角。”
小舟山鄉已經和杭州一家公司達成合作,在當地開發精品民宿酒店,并因地制宜開發探險類項目、梯田觀光。相應的,該公司向小舟山鄉生態強村公司支付300萬元,購買項目所在區域的生態產品,形成正向循環。
找到有發展潛力的生態要素
綠水青山有價可依。去年10月,浙江發布了全國首個省級GEP核算標準。對麗水來說,要做的,是如何運用GEP進一步蹚出一條發展的路子。
“大家對好生態只有感性認識,究竟哪些生態要素能成為發展要素,心里并沒底。”季銘說,GEP核算報告,或許能讓26縣因地制宜,找到最適宜發展的產業。
去年,麗水市縉云縣大洋鎮800畝山地的水土空氣“賣”了百萬元,轟動全縣。國家電投集團投資1.7億元,在大洋鎮大平山建設光伏發電“農光互補”項目。雙方簽訂的協議中,首次出現了“企業購買生態產品”條款——企業支付279.28萬元,購買項目所在區域的調節服務類GEP,用于獎農民、優環境、美生態。
什么是調節服務類GEP?這包括了當地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空氣凈化、固碳釋氧等。國家電投將項目落戶大洋鎮并愿意購買生態產品的最大考量是:空氣質量優異,酸雨少,光伏發電板的電池衰減率比霧霾重、酸雨多的地區更低,電池使用壽命將延長近5年;光照輻射強度大,光伏電池發電效率高,預計項目年發電量增長超10%。
截至2020年底,麗水所有鄉鎮均組建了生態強村公司,負責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自然資源管理與開發等,成為公共生態產品的供給主體和市場化交易主體。金融市場聞風而動,“兩山貸”“GEP貸”應運而生。
在麗水市青田縣甌江支流——禎埠源的河道邊,禎埠鎮黨委書記葉軍勇告訴記者,順流而下,是他們開發的“溪游記”旅游項目。該項目通過甌江綠道、水上運動等把流域豐富的生態資源串點成線,目前已經開發了竹筏漂流、人工沙灘、垂釣等體驗內容,項目建成后有望成為拉動全鎮經濟的重要引擎。
盡管禎埠鎮成立了生態強村公司,主攻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可是由于公司沒有實體抵押物,想要貸款并不容易。去年10月,依托禎埠鎮GEP中的調節服務類和文化服務類兩類生態產品的使用經營權作為質押擔保,他們拿到了500萬元的“GEP貸”,解決了生態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同時也激活了生態產品的金融屬性。
利用GEP獲取金融支持,對26個山區縣來說,不失為一種借鑒。“GEP可以成為26縣實現共同富裕的導航儀。”麗水市發改委生態經濟處處長蔡秦告訴記者,山區26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態資源豐富,實現共同富裕,不妨從GEP里找方向。
生態價值量化只是起點
GEP還能為當地帶來什么?空間有多大?
“無限可能。”常年奔波在麗水的鄉村,中國(麗水)兩山學院教授陳光炬深諳GEP的魅力。除了為綠水青山定價、為綠色發展定向,GEP還能為生態補償定調和為生態產業定位。他解釋,核算報告就像人的體檢報告,鄉村可以根據報告來強優勢、補短板,空間可以無限拓展。
今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中,就給出了幾種拓展方向:依托潔凈水源、清潔空氣、適宜氣候等自然本底條件,適度發展數字經濟、潔凈醫藥、電子元器件等環境敏感型產業,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這樣的實踐不是沒有先例。比如德國肖特、國鏡藥業等一批環境敏感型企業和產業,已經在麗水龍泉、縉云等地落地。位于麗水市遂昌縣仙俠湖的“天工之城”——未來科創島,也正在做嘗試。山水之間,中電海康、網易、千尋位置等已逐綠而來。
遂昌縣兩山轉化發展中心工作人員葉璐介紹,2019年,“天工之城”的GEP核算為78.63億元,其中生態系統調節服務產品總價值最高,占86.21%。因此,他們現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生態綠谷轉化為數字綠谷。
前不久,大均鄉發布了一個新數字:4503.39萬元!這個數字來自《數字化精品研學基地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報告》,也是浙江省首份針對具體產業項目落地區域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報告。
“我們把生態產品價值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到合作企業的利潤分配,實現集體經濟創收。”王偉嘯感慨,GEP的量化只是起點,找準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這對山區26縣來說,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